(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ROD模式如何重塑中国能源与经济格局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袤的土地上,风与光曾经只是自然禀赋,如今却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杠杆。随着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绿色电力正成为驱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日前,能源基金会与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联合发布《中国陆上风电开发利用创新模式研究与典型项目示范》(以下简称“报告”)成果,首次提出“以可再生能源为导向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英文简称ROD)。该模式的核心思路,是把低廉的绿色电力作为最大竞争优势,主动吸引和布局新产业,把能源优势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风光资源富集地区找到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从“发电终点”到“发展起点”:ROD为何被寄予厚望?
过去十几年,中国风电产业经历了从技术引进、规模化开发到平价上网的跨越。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5.82亿千瓦,陆上风电已成为最经济的电源之一。然而,在风能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本地绿电消费能力弱、外送通道建设滞后、输电成本高企等问题,成为制约绿电价值释放的瓶颈。
“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往往优先考虑市场、劳动力、交通等因素,能源多被视为成本项和约束条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指出,“ROD模式的设计目的,正是要把丰富的、低成本的绿色能源从约束条件转变为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这一思路的转变,意味着绿电不再只是以“发出来、送出去”为终点,而是成为撬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起点。秦海岩指出,ROD模式打破了“先有产业再找能源”或“先有能源再找产业”的割裂思维,创新提出“以绿电吸引产业,以产业消费绿电”的协同逻辑。
从“源网荷储”到“区域闭环”:ROD如何打通落地关键环节?
尽管理念清晰,但从政策设计到项目落地,ROD模式的推广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在于构建“荷随源动”的闭环生态系统。
“ROD模式的全面落地仍需跨越从‘项目思维’到‘系统思维’的鸿沟。”秦海岩强调,“当前最关键的突破点在于构建‘荷随源动’的闭环生态系统。”这意味着,在规划可再生能源项目之初,就要同步引入与之匹配的产业,形成“发电—消费—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内蒙古霍林河,这一闭环已初具雏形。园区通过“火电+绿电”耦合供电,年消费绿电30亿千瓦时,支撑年产86万吨电解铝的生产。据测算,该园区综合用电成本约为0.25–0.30元/千瓦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吨铝电费成本节省约1200–1900元。这一成本优势不仅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也带动了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云南,丰水期低价水电为工业硅生产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电力成本,维持在0.31–0.36元/千瓦时,远低于枯水期水平。随着永昌硅业、新安化工等大型项目落地,云南工业硅产能已达115万吨,单晶硅片产能124吉瓦,两类产能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二。绿电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赋予了产业绿色低碳的“双重优势”。
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参与者,装备制造企业也在积极适应ROD模式提出的全新考题。ROD模式下的风电机组,不再仅仅是“发电单元”,而是支撑区域产业稳定运行的“供能基石”和“电网伙伴”。这对制造企业提出了超越度电成本的更高要求:设备必须具备极致的“场景适配性”,能针对不同地域的气候与地理条件进行模块化定制;必须提升“电网友好性”,通过构网型技术增强电网稳定性;必须实现“运维便捷性”,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终在严苛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成本经济性”。
“我们正从‘造好机组’向‘提供价值’转型。”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回应这些要求,例如,通过“一机一储能”构网型技术,使风电机组即便在电网掉电时也能孤岛运行,为“绿电直连”项目提供稳定支撑。同时,“企业可以结合风速、风频、电价曲线实现风电机组具备在黄金发电时段的功率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收益。”
可以说,ROD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发的整体解决方案,而“绿电直连”以及“新能源集成融合”则是实现这一蓝图的具体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通过专线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方式,在绿色能源开发与产业负荷之间建立最短、最快、最经济的连接,最终实现绿色电力的价值最大化。
从“区域试点”到“系统变革”:ROD如何塑造未来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ROD模式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资源富集区。在中东南部地区,以“风电+”为代表的融合模式正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在江西棉船岛,国家电投打造的“零碳岛”项目,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不仅解决了孤岛供电难题,更构建了“能源供给—民生改善—生态优化”的闭环体系。该项目年发电量2.44亿千瓦时,在满足全岛用电之余还可外输绿电,年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新增就业500人,成为内河岛屿低碳转型的样本。
据《中国陆上风电开发利用创新模式研究与典型案例》预测,到2030年,“风电+乡村”“风电+厂区”“风电+交通”三类融合模式有望带动新增风电装机115吉瓦,直接投资7600亿元,创造就业约百万个。
ROD模式的探索实践,标志着新能源行业发展理念的跃升。然而,要将这一“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则考验着行业如何将创新融入系统。ROD模式的规模化推广离不开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建立健全绿电交易机制、完善绿证与碳市场衔接、推动长期购电协议、优化电网接入与调度体系,这些都是未来必须攻克的制度课题。
“ROD模式绝非单一的能源政策,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区域发展新范式。”报告中指出,它以极具竞争力的绿色电力为基石,通过“源-网-荷-储”的深度耦合,构建一个自我强化、良性循环的协同生态系统。
从戈壁荒漠到长江岛屿,从电解铝车间到智算中心,ROD模式的实践正在重新定义“绿电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以绿色能源为基石的新发展范式。”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这意味着,绿电不再仅仅是千瓦时与减排量,更成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驱动产业升级、改善社会民生的核心要素。这条源自中国实践与智慧的路径,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现实瓶颈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其未来的生命力,正有赖于在更多的区域探索与制度创新中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于彤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