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进博会上,上海国家会展中心8.2号馆签约区内,当沃兰特代表与北京亦庄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签下名字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这份关于VE25-100“天行”航空器的确认订单,是沃兰特继南航通航、亚捷航空、农银金租后又一千万级确认订单,而这也只是当天沃兰特“签约潮”的开端。
![]()
据悉,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eVTOL企业已与6家海内外机构达成合作,订单合计95架、签约金额23.75亿元,不仅刷新国内商用客运eVTOL单笔订单纪录,这其中还有来自迪拜IC Leasing及IC Leasing的长期战略伙伴、德国顶级公务航空运营商DC Aviation的30架海外订单。
整个低空经济展区已被这场签约带动起热度,在这片由汽车馆里单独开辟的“未来低空出行”专区里,人头攒动。“95架订单背后,是上海低空产业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落地的跨越。”一位工作人员说,上海聚集的eVTOL企业越来越多,这次签约正是产业底气的最好证明。
01
上海的差异化棋局
在目前的低空经济市场,北京、深圳、上海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但三者之间的发展轨迹却大不相同。
整体而言,北京在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资本活跃度上均排名第一。北京坐拥全国最富集的创新资源,在无人机整机制造、低空智联网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显示出创新引领的明显趋势。
深圳环境友好度引领全国,在不断加密通用机场、低空起降点等基建网络的同时,相继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开发全球首个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等,加速奔向“天空之城”。
上海整体表现较为均衡,既有在民用航空产业积累的深厚基础,又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天优势正在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商业应用和运营服务高地。
也正因如此,上海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突围路径,是藏在技术基因与商业化突破里的。
技术层面,全国最早实现吨级以上eVTOL首飞的5家公司里,有4家来自上海。以御风未来为例,公司开发的“空中出租车”M1,是其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复合翼构型设计,垂直起降动力系统与巡航飞行动力系统实现完全独立。整机配备20个螺旋桨,具备足够的安全冗余,任意两个螺旋桨失效依然能安全降落。2023年10月,御风未来M1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的里程碑式突破。
根据御风未来的发展规划,公司预计今年完成载货适航取证工作,尽早开启高频次、常态化、低风险运营,力争2027年取得载人适航证,实现点对点载人航线飞行,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固定航线客运。
在商业化突破方面,目前,御风未来M1B已完成多项重要测试,并与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署100架意向订单协议,合作规模超10亿元。而沃兰特本次在进博会上95架23.75亿元的订单,更是将上海低空经济企业取得商业化突破再次具象化。
在基础设施的构建上,上海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唯一具备大型客机研发制造与适航能力的城市,拥有覆盖设计、制造、飞行测试等多个环节的完整航空产业链,并因C919项目聚集了一大批熟悉民航适航标准的工程师和人才,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密集的高科技人才为低空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联动则是上海的“秘密武器”。虹桥商务区西虹桥片区内,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园已集聚多家无人机企业,依托北斗导航基地,正尝试打通长三角范围内的省际飞行壁垒。根据上海《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长三角空域一体化”列为核心任务,与长三角多地的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政策呼应。
02
三大集聚区的分工密码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更具备低空产业集聚的浓度。
当前在上海的低空经济版图上,正形成三大集聚带,分别是总部集聚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场景试验为优势的徐汇区以及研发试飞的金山区。
首先是大虹桥片区,一批低空经济重点企业已集聚在此。2021年6月,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大零号湾创立;2021年5月,时的科技也正式落户大虹桥片区。
国内一枝独秀的创新型低空经济综合服务提供商捷德航空,其总部位于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捷德集团空客授权服务中心正式揭幕,使得捷德航空升级为大中华区唯一同时具备h225、h145等直升机最高级别定检能力的空客直升机授权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已经与国内10多家有意送修的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在相关的产业基础、载体空间、应用场景潜力、航空运营管理经验、低空经济产业链完整度等方面,都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目前商务区内不同片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各具特色。
东虹桥片区布局了“大飞机+直升机”两翼齐飞的整体规划,上海唯一临空经济示范区已发展多年;南虹桥片区则依托进出口贸易平台优势,重点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服务和技术交易,其中沃兰特航空和时的科技为evtol整机研发制造头部企业;西虹桥片区,今年长三角低空经济虹桥产业园正式揭牌,除了汇聚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西虹桥片区还将发挥北斗导航西虹桥产业基地、快递企业总部场景应用等优势,为上海低空经济产业聚能打造创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也于今年7月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根据规划,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计划到2027年,打造300亿元以上规模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覆盖、全场景应用与全要素集聚地带,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相比虹桥大片区,徐汇区在低空经济方面的优势则更多集聚在场景试验上。徐汇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坚实基础。域内的龙华机场正迎来历史性跨越,这座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的直升机场即将升级为A类通用机场。
全区以“低空大脑”为核心,区内聚集峰飞、御风未来等eVTOL企业,依托黄浦江文旅资源,打造中心城区低空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辐射带,为应急救援、商务通勤、文旅观光等场景提供战略性支撑,构筑上海低空经济商业应用新高地和长三角地区的垂直起降枢纽。
在龙华机场,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进行了演示飞行。这次飞行不仅展示了其在城市中心观光和出行场景中的商业应用潜力,更为未来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城市空中出租车常态化商业运营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集聚区,就是以研发试飞为优势的金山区。区内华东无人机基地已建成含陆上58平方公里、海上200平方公里的试飞空域,同时,基地内已建成约5万㎡华东无人机产业园,约10万㎡无人机研发制造区,是上海市唯一的无人机特色产业园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的“华东无人机空港”核心区。
可以说,在当前的上海低空经济格局中,徐汇做应用示范,金山搞技术验证,虹桥建总部与生态枢纽,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
就目前而言,谁是国内低空经济第一城,现在下定论还太早,上海的低空经济发展也才刚刚开局,但沃兰特这场横跨海内外的签约潮,已勾勒出上海低空经济“技术突破+生态落地+全球布局”的独特路径。
95架订单不会是终点,而是上海低空经济从“能飞”到“好用”的新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