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武库舰”曾在国内外引起一阵风潮,但由于缺少图片和证据很快消声灭迹。现在又有人提起了这个话题:法国一家海军专业网站发布卫星图像显示,在中国华南某造船厂出现了艘外形奇特的新舰艇。采用三体加半潜的混合方案、无人化操作,甲板中后部有三组矩阵式的方块,被解读为48单元通用导弹垂发。火力不强,但很猛。
武库舰最初的定义十分直接:把大量的导弹装到船上,既可以给陆地提供火力支援,也可以进行防空反导,目标就是打一场密集火力的体系战。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很流行,海军作战部长布尔达将军大力提倡,希望做成新型火力平台。因为技术受限以及作战理念有争议,所以最终停留在图纸上。
![]()
问题出在传统的武库舰上,它把弹药库做成巨大的浮箱,功能越集成,维护就越麻烦,而且高度依赖天基、远程雷达、数据链等外部支持,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整艘舰的战斗力就会“断电”。冷战后期这样的想法还可以,到了信息化多域时代,风险就大了,各国的项目很难落实。
这次的卫星图片显示了新船采用的是三体和半潜相结合的设计。三体的优势类似于美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阻力小、甲板面积大、隐身外形容易改进。更有意思的是国产方案的“遮挡感”,两侧片体在一定的角度下会遮挡主体,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在台风天里纵摇、垂荡减小,有利于垂发的稳定性。中国在半潜式无人船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大部分船体浸在水中,只有小部分平台露出水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小,抗浪性好,通讯定位仍然可以保证;对于一条追求稳妥发射的火力平台来说,这是加分项。
![]()
火力配置为重点,中后部三组阵列被解读为48单元通用垂发,和052D、055的冷热共架同源,反舰、反潜、防空、对陆通吃。舰长65米,却能塞入如此密度的火力,账面输出不输早期052C,适合局部饱和打击。动力方面没有燃气轮机的进排气道,可以推断出走的是柴油机路线,更加符合无人平台的“省心省力”。
定位上它是“忠诚僚舰”,挂到体系中充当火力节点,听指挥、打火力,强调协同,不承担全链路独立作战。这和传统的“上百枚导弹、一船顶一队”的武库舰大相径庭。从时间线上看,2017年有美国科技媒体报道称中国在研制武库舰,设想半潜或者“双指挥塔潜艇”的构型,装上百门垂发,在航母编队中形成立体打击,但是证据不多。现在的法国媒体用造船厂的卫星图和想象图来使过去的设想更直观,但是具体的参数还要等到官方公布。
![]()
目前驱护舰规模已经上去了,055的112单元不怕持久战,航母编队体系化作战稳步推进,火力密度不需要单纯靠数量堆起来,传统的“导弹仓库”式武库舰也不急。但是换个角度:一条隐身化、无人化的火力节点,分布式部署、机动灵活;拒止时可以悄悄靠近,两栖作战时在前沿迅速补火,编队佯动时充当“火力假目标”或者“突然加一手”,在敌情判断上制造混乱。追求的是火力的弹性和布势的伸缩性,并不是绝对的天花板。
传统的武库舰坚持“多即是好”的理念,而这款新舰依靠48单元实现了隐蔽和协同的突破,标志着现代海战从“多到好”转向了“够且灵”。从“一艘船扛一片海”到“一张网罩一大片海”,节点越灵活,网络越密。不要忽略“半潜”的细节,它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作战服务——更低的雷达特征、更稳定的发射平台、更低的风浪影响,在复杂的海域和长航时的任务中就是决定性的差别;海上补给、远程转场中节省下来的能耗也是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的增加。
![]()
现阶段信息还比较有限,卫星图可以看出来外形和布局,但是内部的电子系统、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等重要的部分还没有公开;它是技术验证平台还是准备量产的雏形,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说法。但是它出现了之后,“武库舰”就从概念层面被拉回到了工程层面。真正地向前走了几步才算真正落实到实处。
军舰离人民很近,新平台背后有材料、动力、控制、通信等产业链的共同进步,也有造船和电子工业能力的提升。技术走得好,产业才会有底气。公众讨论越理性越好:不泄露、不传谣,关注技术取舍和进步,才是有价值的围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