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故事,有时候听上去像一盘棋,又像一出博弈,更像一出不断翻转的戏,那些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人,就是棋中棋、戏中戏的灵魂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这些名字至今如雷贯耳,但今天咱聊的,是一位被低估的绝世高手—鲁肃。
![]()
你问鲁肃是谁?说来有趣,他既不是首领,也没鲜明的英雄形象,但他却掌握过那段历史的大方向,换句话说,有时候他就是那个不被众人看见的转折点,如果鲁肃能多活几年,东吴的命运又会不会不同呢?
![]()
年轻时的鲁肃,就像那些家境好但不追求享乐的“贤士”,他是个大户人家的公子,不是那种“纨绔子弟”,鲁肃脑子灵光,乱世来临,他没急着选边站队,他知道当时乱世中争权夺势的各路英雄,不过都是风口上的一阵风,什么袁绍、袁术…一时间风光无限,但真跟着他们干大事,未必能成。
鲁肃就这样冷眼旁观、 认真思索—这种性格说白了就是不凑热闹,别人东奔西走,他就是不跟着起哄,一直在等一个“真正对的方向”。
![]()
误打误撞之下,鲁肃碰上了周瑜,那真是“英雄相惜”,两人一谈就如故交,再加上当时周瑜正急着给东吴找粮,鲁肃也不推辞,直接从自家调粮支援,这件事虽小,却让周瑜对他心生敬佩,心里认定“此人不凡”。
其实,周瑜早就想将此人拉进自己的队伍,可是鲁肃这个人啊,自有他的想法,他没有立刻答应跟随周瑜,而是像往常一样,继续冷静地观察局势,他能屈能伸的这一点,后来证明是异常关键的“东吴定盘星”。
![]()
最终在周瑜一次次的邀请和交心之后,鲁肃下定了决心,投靠了东吴的孙权。或许有人会问,鲁肃为什么选择投靠东吴呢?我认为更可能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孙权的未来,他清楚,孙权虽没有称王,但足够有潜力,再加上周瑜这样的优秀人才相助,东吴的雏形已经扎得很牢,而这样的选择,显然比那些“一时风光”的袁氏家族要走得更远。
![]()
鲁肃的眼光究竟有多远?咱就说一个事儿吧。他是最早提出“联刘抗曹”这条路的人。
嗯?你是不是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不是,早在“隆中对”之前,鲁肃就看透了局势,他觉得,江东不能跟曹操这个如狼似虎的北方巨头硬碰硬,得找个盟友撑腰,他选了刘备,原因也很巧妙,刘备身世坎坷,但他有股让人愿意跟着的执拗劲儿,能借势又能务实,是个好搭档。
![]()
但是啊,有远见从来都不意味着立刻就能被人认可,当时孙权摇摆不定,甚至考虑过投降曹操,这个时候,鲁肃和周瑜的配合就像是给东吴拨开云雾的那道光,他们一起劝说孙权绝不能向曹操低头,这才促成了孙权后来的决定。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也是鲁肃最漂亮的一次“布局”。想想看,没有孙刘联盟,哪来后来的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三国的局势又怎么会这么精彩呢?
![]()
顺便说一句,每次一说到“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大家都会一边倒地夸诸葛亮,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鲁肃把刘备和诸葛亮引荐到东吴,孙权很可能连见他们一面的兴致都没有,更别说“以奇谋定后事”了。
![]()
鲁肃做事从不只顾眼前利益,甚至有些“不争一时”。赤壁之后,就是他力主让东吴把荆州借给刘备。
这建议,真够我拍桌子的,毕竟很多东吴将领心里都清楚,荆州可是实打实的肥沃之地,咋能借出去呢,周瑜也不赞同,鲁肃的看法是,东吴当时根本管不住荆州的百姓,刚接手没多久,还没站稳脚跟,要是想着稳拿,却不透过局势好好想想,百姓的不服、曹操的威胁,都会成为隐患—到啥也捞不着。
他看得正:曹操虽在赤壁大败,但仍是兵强马壮,刘备若被曹操吞并,东吴就再没有“后台”,面对的将是一场孤单又绝望的战争,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借地给刘备,搏一个两家齐抗曹的同盟关系。
孙权也没少被鲁肃的这番闻言轰炸,就是鲁肃手拍胸脯,力排众议,才让孙权答应了这个计划,荆州表面上是借多于给,表面上的一落,东吴却因此赢得了更大的战略后背。
但人算不如天算啊,鲁肃的智慧,注定不会被看太深,因为他英年早逝,也就在他死后,东吴的局势开始陡变。
他死后,接手荆州事务的是吕蒙,一个和鲁肃性格完全不同的吕蒙,他志在打破孙刘联盟,他认为现在东吴强盛,何必再去“迁就”刘备,趁机夺回荆州,翻盘局势,这才是最直接的上策。
孙权左右为难,但最终还是相信了吕蒙,紧接着就是荆州变故那场波及甚广的大戏,甚至“羽扇纶巾”的关羽都被逼上了绝路,这事成,吕蒙的军事才能固然功不可没,但仔细想想,接下来东吴吃掉的苦又何尝不是来源于此?
荆州是夺了回来,可孙刘联盟直接断了线,刘备一怒之下,铁了心要跟东吴开战,历史告诉我们,这段关系撕破又缝,缝了又裂,东吴反而从稳定暂态走入更加狼狈的被动。
有时候想来,智慧这东西,最怕的便是不被留住。鲁肃大概是最符合这个定律的最经典的例子。他不靠个人的“力量”去“驰骋疆场”,就算偶尔在军帐外指挥一二,也更像一个“千里眼”。世人皆道,长远的局势很少有人看得清,可鲁肃就是那个看透的人。
但是人性却更倾向于已知的占有感,而轻视未知的大方向。鲁肃或许在“友善”和“克己”的思路上走得更远,可惜他没有看到自己用笑颜换来的一切。
说不定,那个所有人都向往的“三国一统”,本来就是注定的,东吴在有鲁肃的时候,距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结果因为他的早逝而土崩瓦解。
我们常说一代谋士,但谋士最怕的,或许是“看得见的开头,看不见的结局”。如果鲁肃泉下有知,他是否会对当年力主结盟的那个自己一笑了之,又或是深感遗憾?这些问题,答案我们不得知,但他的名字,注定长留某些人心中,不会被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