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媒再度发文谈起了中小学生间流行的“网络烂梗”。
现在不少孩子说话,离不开“鸡你太美”“尊嘟假嘟”“你个老六”这样的网络梗。
不是说不可以玩,问题是当他们只会用这些梗来表达时,语言就变得单一了,甚至有点“词穷”。
写诗词填空,有人想半天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却顺手写下“栓Q”“爱你孤身走暗巷”:
![]()
图源网络
这样的现状让我们不禁思考:
在碎片化、娱乐化表达的冲击下,语文教育该如何守住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美感?
尤其是最近部分地方语文教育严重依赖AI,有老师让孩子直接背AI给的范浓浓的人机感;有学校用AI出试卷,错漏百出,家长吐槽声不断。
![]()
图源网络
而在浙江一座县城的高中里,语文老师朱林鹏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有力的答案。
他没有刻意去对抗“烂梗”,而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优美而深刻的汉语,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命,如此打动人心。
![]()
1
一场语文教育的“温柔反叛”
在普遍认知里,高中语文课堂往往是争分夺秒的战场:
划重点、背模板、解构命题作文,一切围绕分数的指挥棒高速运转。
然而,朱林鹏的课堂却进行着一场看似安静、实则深刻的“温柔反叛”。
他证明了,在应试的夹缝中,语文课依然可以保有它的浪漫、温度与思想深度,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透气孔”。
NO.1
不教“标准答案”,教“真实感受”
朱林鹏的反叛,首先源于一种真诚。
在面对经典课文时,他拒绝将自己仅仅视为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当他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他会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对教材要求背诵、被奉为经典的第四段比喻“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更被文章前三段所打动。
![]()
图源网络
那里没有精雕细琢的修辞,只有朱自清从家庭琐事中抽身,独自走在夜深路上时,那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
为了解释这种心境,他引用了中年人下班后在车里独坐的半小时、学生期待周末的周五夜晚,以及李健歌声里《十点半的地铁》。
![]()
图源网络
他将文学拉回到鲜活的生命体验中,告诉学生重要的不是荷塘,而是那片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精神旷野”。
这种以“真我”面对文本与学生的态度,打破了许多老师“不敢流露喜恶”的桎梏。
在分享完个人感悟后,他会明确告诉学生,考试时遇到这道题,什么样的答案才能拿高分。
他将课堂一分为二:
“七分应试”保障现实的跑道,“三分创新”开拓心灵的原野。
这种策略,让学生们相信,老师理解他们的现实困境,并正努力在镣铐内为他们争取更自由的舞蹈。
在这里,真诚不是教育的敌人,反而通往高分与高悟性。
NO.2
课堂不只在教室,更在生活与网络中
朱林鹏的“反叛”并未止步于观念的更新,更体现在课堂时空维度的拓展。
他坚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于是,他的课堂从方寸教室,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
图源网络
春分时节,他带着学生到操场草坪,在融融春光中玩起“飞花令”;
秋意正浓时,他提着两箱橘子作为奖励,让学生在秋风中闭眼聆听音乐,切身感受何为“秋高气爽”;
他甚至将任天堂Switch游戏机搬进班会,让高中生在儿童节这天,通过《马里奥派对》重温纯粹的快乐。
![]()
图源网络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沉浸式”语文体验,旨在唤醒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而这,正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更为重要的是,朱林鹏敏锐地将教学阵地延伸至网络。
他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转发而将课堂记录上传至B站,账号“教书琐记”却意外地走红。
一条带领学生用AI创作歌曲的视频,让他获得了B站的1800贝壳币奖励,他将这笔收益一半为学生买了奖品,另一半捐给了“免费午餐计划”。
![]()
图源网络
这个决定,本身就成为了一堂关于分享与公益的生动德育课。
而他发布的《登泰山记》深度解读视频,长达14分钟,内容扎实,毫无噱头,却意外获得了超2万点赞和1.2万收藏,远超许多短平快的娱乐内容。
![]()
图源网络
这一现象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年轻一代并非只沉迷于“烂梗”,他们对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
他的实践证明了,在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真正优质的教育内容依然能穿透喧嚣,找到它的知音。
2
从“悼词写作”到“流行歌词”
朱林鹏巧妙地在“生与死”、“古与今”、“雅与俗”之间架设桥梁,让语文课成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教育。
NO.1
用“死亡教育”唤醒生命意识
在一堂被网友誉为“中国版《死亡诗社》”的语文课上,朱林鹏布置了一份看似“危险”的作业:
以他人的口吻,为将来的自己写一篇悼词。
他特意说明可以选做,但全班70多位学生,几乎全部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答卷。
![]()
图源网络
那个平时看似吊儿郎当的男生,在悼词中直面生命的虚无与矛盾:
“你想着做个好人,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你厌恶这个世界让你存在,可又感谢这个世界让你栖身多年。”
一位同学则以自己爱犬的视角,写下了跨越物种的深情:
“那双手再也没能像往常一样,摸了摸自己的头。”
更有女生展现出极致的温柔与体贴,她写道:
“葬礼在清晨举行,这样,等到晚上人们睡去时,爱我的人就不用太伤心了。”
这些文字,戏谑中带着哲思,温和里包裹着热烈,全然褪去了青少年常被诟病的肤浅与中二。
朱林鹏没有教授任何写作技巧,却激发了最本真、最深刻的表达。
因为这堂课的核心,并非文字训练,而是生命价值的启蒙。
他让学生们提前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从而迫使他们思考“我将如何度过一生”。
当学生们开始审视死亡,他们才真正开始理解何为“活着”,并在其中注入属于自己的意义。
![]()
图源网络
NO.2
用流行文化激活经典文本
朱林鹏的课堂智慧,还表现在他能“接地气”地将流行文化转化为解读经典的密钥,让学生们在熟悉的语境中,与千百年前的灵魂相遇。
当讲授《诗经》中“赋比兴”这一古老手法时,他没有拘泥于晦涩的定义,而是信手拈来周杰伦《青花瓷》中的歌词: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他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词为何动人?
正是因为采用了典型的“兴”的手法,先言“天青色”这一自然景象以渲染氛围,从而引出并烘托后句“我在等你”的缠绵情感。
这一刻,跨越千年的文学技巧在当下最流行的旋律中找到了回声,变得可知可感。
他同样不回避流行文化中的糟粕,并以此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
在讲解《氓》时,他着重分析了诗中女子在遭遇情感背叛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清醒与决绝。
盛赞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所体现的情感边界感。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这首诗与某些鼓吹卑微、纠缠、物化女性的网络“神曲”进行对比。
![]()
图源网络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一些流行歌曲所传递的爱情观,甚至比几千年前的《诗经》还要落后。”
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他不仅完成了文学赏析,更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健康情感观的种子,完成了一场自然而深刻的“情感教育”。
这种教学方式,其目的绝非简单的投其所好。
朱林鹏搭建的,是一座连接“片刻流行”与“永恒经典”的桥梁。
他让学生明白,方文山与古代的诗人,运用的是同一种母语的美学密码;
而《氓》中的女性尊严与独立,在今天依然是处理两性关系的圭臬。
他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在信息爆炸时代里至关重要的能力——不轻信,不盲从,能以经典为尺,丈量当下。
3
在“烂梗时代”重建语言的美与力量
朱林鹏的课堂实践,不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为年轻一代重建精致、深邃而有力的表达体系,守护他们思想的疆土。
NO.1
对抗“烂梗”,从重建表达开始
网络“烂梗”最大的危害,并非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对青少年表达能力的“驯化”。
它将复杂的情绪、 幽微的感受,粗暴地塞进几个简单的、模式化的词汇中。
当一个孩子习惯用“yyds”概括一切美好,用“破防了”指代所有感动或愤怒时,他不仅失去了精准描述世界的能力,更失去了细腻体察自我内心的敏感。
朱林鹏的课堂,正是这场“语言康复训练”的核心现场。
他用一种“浸润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那些丰富、精准、优美的表达所能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思想穿透力,是任何“烂梗”都无法比拟的。
当他们在分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负”字时,他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个文言实词,更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的、充满张力的高级表达方式。
![]()
图源网络
朱林鹏所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语言的奢侈品”,一旦他们尝过了这种深度表达带来的智性愉悦,便会自然地对那些苍白贫瘠的“语言快餐”产生免疫力。
当学生的内心被经典文本中的深沉情感所充盈,当他们的口与笔能够自如地调用汉语的千般风华时,“烂梗”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NO.2
语文教育是“滞后的艺术”
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朱林鹏那些“三分创新”的课堂与“提分”这一即时目标相距甚远。
然而,这恰恰触及了人文教育最核心的特质:
它是一种“滞后”的艺术。
朱林鹏对此有清醒的认知。
今天在课堂上对《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的共情,或许要等到学生未来某次人生负重前行时,才能真切体会到那束“明烛天南”的微光何其珍贵;
今天对《兰亭集序》“向死而生”的感悟,也可能要等到他们亲身经历告别时,才会懂得王羲之那声叹息的全部重量。
![]()
图源网络
他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是从容地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颗名为“语文”的种子,并坚信它们将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土而出,枝繁叶茂。
这种理念,完美地印证了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关于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书评:
“一个人在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
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
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
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
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
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朱林鹏的语文课,正是致力于为学生配备这样一批高质量的“子弹”。
这些子弹,可能是《项脊轩志》里那棵“今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可能是《琵琶行》中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共鸣”。
![]()
图源网络
在年少时,他们或许只是朦胧地感知其美,却未必解其深意。
直到未来某一天,当生活的真相扑面而来,才会精准地命中他们的心灵。
在那一刻,教育就完成了闭环:年少时记下的文字,成为了此刻理解自身处境、安顿个人情感的钥匙。
相比之下,那些风靡一时的“网络烂梗”,则像一阵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风,或是色彩鲜艳却毫无营养的“语言糖果”。
它们无法沉淀为生命的养料,更无力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提供任何精神支撑。
不会像真正的好文字,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从语言贫瘠的牢笼中挣脱,奔向一个更广阔、更自由、更深刻的意义世界。
参考资料:
[1]哔哩哔哩-一位县城的语文老师,把课上成了中国版的死亡诗社
[2]乌鸦电影-看完只有一句:牛逼!不愧b站顶流!这吊打多少人啊!
[3]秋叶大叔-一个小县城的语文课堂,70多个高中生写下悼词,看哭90万网友
[4]看天下实验室-在语文课上,这群中学生为自己写下悼词
[5]大有叔叔-央视网怒批!“你个老六”“栓Q”“唐人”,再不管这些烂梗,孩子就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