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催生了丰富的网络语言文化,这些语言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语言环境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有着深远影响。2025年教育部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词TOP10里,网络热词占比高达78%。这意味着“网言网语”已成为青少年的社交密码,帮助他们建立群体认同。
确实,网络语言生态丰富多彩。其中,积极的网络语言,如“逆行者”等词汇,在特定时刻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语言创新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能丰富表达方式,承载积极价值观,是网络语言生态中的建设性力量。中性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虽缺乏深度但传播广泛。而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黑话烂梗”则通常包含低俗、扭曲或攻击性内容。
当前,网络语言已成为青少年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甚至渗入课堂回答、日常交流和书面作业中。比如,有学生就在作文中使用“栓Q”等网络用语,用简单的“6”回应教师提问。不少青少年认为使用网络语言是加入朋辈圈层的“简易通行证”,甚至觉得“如果说话不带梗,可能就会被排除在好友圈外”。但是,网络语言和标准语言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形成了青少年与成人世界之间的沟通屏障。家长听不懂孩子的话,不了解孩子的“小圈子”,正成为不少亲子沟通的堵点。
上述现象,也很容易造成青少年语言能力的退化与思维的浅薄化。当青少年的形容词只剩下“封神”,情绪表达仅有“emo”和“破防”时,他们便失去了精准描绘自身感受的能力。同时,网络语言生态还会造成青少年网络沉迷风险与社交共情障碍。不少“烂梗”的传播源头是短视频和游戏片段,这类内容包含许多让青少年沉迷的因素,由此会使青少年难以发展正常的社交,而网络上严肃话题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严肃事物形成冷漠和轻浮的态度,削弱他们的共情能力。
但需要直视的一个现实是,当下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与网络密切相关,很难将青少年与网络完全隔绝,可以说,网络语言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正是基于此,我们在看待网络语言生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时,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者想方设法地隔离。发掘网络语言生态的积极影响,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护航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互动。当他们在共享那些趣味性强、简洁明快、反映现实的网络语言时,自然建构自我身份认同,获得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对于青少年而言,某些网络语言也成为其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的渠道。一些能够清晰表达情绪状态的网络用语,更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当他们用“绝绝子”强化喜悦,借“躺平一会儿”舒缓焦虑,这些简化的语言形式让复杂情绪快速外化,避免负面情绪在内心堆积。这种“被看见”的体验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帮助青少年释放心理压力,维持情绪稳定,形成良性的心理调节循环。
健康的网络生态语言,包括表情包、谐音梗、缩略语等网络语言形式,同样也可以为青少年传递正能量提供适配性极强的表达载体。例如,青少年用“加油鸭”传递轻松化的鼓励,用“双向奔赴”诠释健康的人际关系,这些语言创新也让正能量脱离生硬的说教,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情感符号。青少年在创作和使用这类语言的过程中,既能主动输出积极观念,又能在群体传播中强化对真善美的认同,逐步构建起正向的价值认知体系,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见,网络语言是数字时代的产物,简单地抵制或放任都非明智之举,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都需要运用智慧,科学动态地加以引导。只有家庭、学校、平台和社会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才能让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交流便利的同时,保持对语言的敬畏与热爱,培养准确、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