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日本股市午后突然跳水,全球市场不安情绪蔓延之际,我正盯着量化交易系统上跳动的数据。上证指数刚刚收复4000点又得而复失,这一幕让我想起十年前的市场轮回。作为量化投资的实践者,我深知在市场波动背后,隐藏着远比表面走势更深刻的真相。
![]()
一、全球市场动荡中的A股特写
11月19日这天,全球金融市场再现震荡格局。A股早盘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权重股的带领下展开反攻,A50指数一度涨幅超过1%。但细看盘面就会发现端倪:上涨个股不足千只,下跌个股数量却显著多于上涨个股。
这种分化走势正是当前市场的典型特征。兴业证券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已接近历史高位。险资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升至15.5%,接近2015年峰值水平。这解释了为何权重股表现突出——机构资金正在集中配置。
与此同时,日本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全球关注。日经225指数一度反弹0.8%后掉头向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1.78%以上。高盛分析指出,市场对日本刺激规模的担忧导致财政风险溢价回归。这种全球联动效应很快传导至A股市场。
二、慢牛行情的双重解读
上证指数重回4000点又快速回落的现象,完美诠释了当前市场的"慢牛"特征。三天时间下来,上涨的股票还不到三成——这就是大家眼中的4000点行情。
很多人对"慢牛"的理解存在偏差。"慢"不仅指时间跨度长,更重要的是上涨名单被拉长。表面看是好事——更多股票有机会上涨;实则暗藏玄机:涨幅被更多股票分摊后,多数人可能只赚5%-10%,而少数人拿走大部分利润。
这种行情下最痛苦的是:别人翻倍时自己只涨10%。如果牛市都不能弥补熊市损失,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因此我的经验是:在慢牛行情中更要把握机会,能早赚就早赚,能多赚就多赚。
三、跟随机构资金的节奏
说到把握机会,关键是要跟上机构大资金的节奏。试问哪个机构会说"行情还长慢慢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落袋为安"才是硬道理。
有人觉得观察机构动向是天方夜谭。但通过十年量化投资实践我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这已成为可能。我的量化交易系统就能清晰呈现大资金的交易行为。
以2025年10月涨幅居前的三只股票为例:
![]()
四方股份、养元饮品和法狮龙分属不同行业,走势却惊人相似——都是长期横盘后突然拉升。表面看毫无征兆,实则早有预兆:
![]()
这张四方股份的交易行为数据图显示,"游资抢筹"现象(紫色区域)在股价起飞前已出现四次。等到第五次时股价直接飙升600%。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另外两只股票上:
![]()
这些案例证明:股价看似突然的上涨背后是长期的资金博弈。通过量化数据系统捕捉这些信号,就能提前发现机会。
四、从全球动荡看A股韧性
回到开篇的日本市场动荡。当全球市场因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而恐慌时,A股展现出独特韧性——这正是机构资金主导的市场特征。
巴克莱前CEO将当前波动称为"健康回调",我对这个判断表示认同。从量化数据看,A股市场的调整更多是结构性而非系统性风险。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为市场提供了稳定器。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有几点切身感受想分享:
首先,"慢牛"不等于安全期。越是看似温和的行情越考验投资能力;其次要善用工具辅助决策。量化数据能帮我们穿透表象看清本质;最后要保持理性心态——不要被短期波动左右情绪。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市场上没有万能指标或完美工具。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方法并坚持使用。
结语
当日本官员紧急会晤应对市场波动时,我正通过量化系统观察A股机构的调仓动向。这种上帝视角般的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看见」与「看懂」之间隔着数据的鸿沟。
十年量化投资经历告诉我:市场永远充满不确定性但永远存在机会;机构永远占据优势但并非不可战胜;工具永远只是工具但善用工具者终将胜出。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部分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特别提醒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本人名义进行非法证券活动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或开展荐股服务特此声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