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200万欧元的豪华游艇,法院一锤定音:还是那位俄前石油大佬的
这两年,欧美到处在查俄罗斯富豪的资产。 房子、存款不说了,各种豪华游艇,一个接一个被扣。 这不,又有一艘船,成了“主角”。
芬兰法院最近做了个重要裁决。 一艘叫“Divina Barbara”的豪华游艇,被确认真正的主人,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前总裁胡代纳托夫。 这艘船不便宜,35米长,价值大概1200万欧元。
这艘游艇,是在2022年的时候就在芬兰被扣下的。 当时芬兰方面的判断是,这船背后的真正老板,是胡代纳托夫——一个典型的俄罗斯能源寡头。 而且他和俄石油现任总裁谢钦关系不一般,被认为是“心腹”。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后来,有个身份有点复杂的人跳出来说: 这船不是胡代纳托夫的,是我的。
![]()
这个人,自称是一个瑞士和比利时双重背景的商人。 他说,自己通过一套离岸公司架构持有这艘游艇。 听着就很“专业”:各种公司、各种架构、各种中间人。
他还专门向芬兰法院提起申诉,要求解除对游艇的扣押。 意思很明确: 别往俄寡头身上套,这是我合法资产,你们没权扣。
结果,芬兰皮尔卡区法院看完材料,直接驳回。 法院的说法也挺扎心——大意就是: 你这套公司链,看着花里胡哨,但说服力不够。 看起来,更像是故意搞复杂,为的就是遮掩真正的所有人。
法院的结论很直接: 这位自称老板的商人,只是“名义上的代表”,真正的最终受益人,还是胡代纳托夫。 所以,游艇继续被扣,制裁照旧。
更有意思的是,这已经不是胡代纳托夫第一次出现在“豪华游艇所有权”的案件里了。 他几乎成了“游艇界常客”。
2025年9月,美国扣了一艘更夸张的船——“阿玛迪亚号”。 这艘游艇估值大概3亿美元,最开始是被当作另一位俄富豪克里莫夫相关资产扣押的。 结果胡代纳托夫这时候又站出来,说: 不是他的,是我的!
![]()
他想用这个说法,来阻止美国把这艘船拍卖或者处理。 但美国法官的回应很统一: 你也是“名义所有者”,真正的幕后老板另有其人。 一句话:你就是挡枪的“人肉防火墙”。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另一艘叫“新月号”的游艇上。 这艘船2022年在西班牙被扣。 船很夸张,长135米,估值大概6亿美元,每个月光运营费用就要500万美元。 西班牙方面认定,这艘船实际归谢钦所有。
胡代纳托夫又出来说:这是我的船。 但西班牙的执法机构,并不买账。 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更多是在帮真正的“金主”挡风头。
还有那艘名字很熟悉的——“Scheherazade”。 2022年5月,美国方面说,这艘长140米、价值7亿美元的游艇,实际控制人也是胡代纳托夫。 更早之前,有反腐机构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说这艘游艇的船员中,有很多来自俄罗斯联邦警卫局的人。 而联邦警卫局是给谁当保镖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再看看海关记录,还有一艘40米长的“La Perla(珍珠号)”,也跟他扯上关系。 这艘船在2023年6月被进口到俄罗斯时,登记在一家叫“Vater Travel”的公司名下。 这家公司表面上的老板,是一个53岁的游艇船长科韦什尼科夫。 但问题是,他之前在一家叫“领航者”的公司领工资,而这家公司曾隶属于胡代纳托夫的“独立石油天然气公司”。
这些线一连,大家就发现一个问题: 怎么这么多游艇,兜兜转转,都能绕到一个人身上?!
说到这儿,你大概能看出一点门道: 现在欧美盯俄罗斯富豪资产,已经不只是查银行账户了。 他们在干什么? 在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往下翻,专门对付这种离岸结构和“挂名所有人”的玩法。
以前很多富豪喜欢搞复杂结构: 开几家离岸公司,再让一个看似无关的人当法人或股东,自己躲在后面。 平时,这套结构确实能挡不少麻烦。 但现在形势变了。
一旦卷入制裁,欧美政府会把公司信息、出入境记录、付款流水、船舶登记、通信记录统统翻出来。 你表面上再干净,只要线连得上,就很难说清。
这次芬兰法院的态度,其实就说明了一个趋势: 他们不再简单看“纸面上的所有权”,而是要追踪“实际控制权”和“最终受益人”。
那个瑞士-比利时商人,其实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你可以叫他“挡箭牌”,也可以说是“人肉马甲”。 但法院没给他这个机会,直接把他的说法打回去。
从法律角度看,这对欧洲后续处理俄富豪资产,是个标志性动作: 以后再有人跳出来说“这是我的,不是他的”, 法院大概率会更谨慎,甚至更强硬。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场非常现实的政治博弈。
![]()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西方一边对俄进行经济制裁,一边又要给自己的舆论交代: 我们不是只会在嘴上说“严厉谴责”,我们是真的动俄精英的钱了。
游艇,就是最显眼的“战利品”之一。 新闻画面里,一艘上亿、几亿的超级游艇被扣押、被拖走,比说一万遍“资产冻结”更有冲击力。 这种东西,当成对内展示的政治符号,很好用。
对俄罗斯富豪来说,这场博弈更直接。 他们过去几十年,很多资产布局是往西看: 房子在伦敦、地中海有游艇、孩子在欧洲上学、钱在瑞士银行。 现在突然发现,一夜之间,这些地方都不再安全。
游艇被扣、房产被查、账户被冻结…… 有的人被迫把资产往中东、亚洲转; 有的人不得不想办法找“白手套”,增加一层隔离。 但这种隔离,在制裁大背景下,越来越站不住脚。
从中国读者的角度,这事其实也挺有意思。
第一,我们能看清一个现实: 资本再大,到了规则面前,也不是完全想咋来就咋来。 表面上是一个豪华游艇的故事,本质上是“谁才是真老板”的较劲。 离岸公司、代持、马甲,这些玩法,中国人并不陌生。 只要监管真想查,账迟早要算。
第二,这提醒我们: 所谓“全球资产配置”,并不是永远安全。 很多人以前觉得,把钱、船、房放到欧洲,是一种保险,是一种安全感。 可一旦地缘政治变脸,这些“保险”,很快就可能变成“风险”。
第三,也能看清西方司法和政治的互动。 表面上是法院在判案,实际上,背后是整个制裁体系在发力。 这不是简单的一桩民事纠纷,而是大国博弈中的一颗棋子。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一点清醒: 看这种新闻,不必带太强的情绪立场。 有人会拍手叫好,说“该!豪富就该被查”; 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在搞“选择性司法”。
但无论站哪边,有一点应该能共识: 规则,永远是为现实服务的; 谁掌握优势权力,谁就更容易解释规则、使用规则。
这个案子,对普通人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启发: 再复杂的包装,最终拼的,还是“底层逻辑”。
你是真老板,哪怕找十个人替你挂名,真查起来,蛛丝马迹都会浮出来。 你是真干净,哪怕结构简单,别人也很难拿你说事。
很多人在资产、公司安排上,只愿意花心思搞“结构设计”, 却不愿意在“合法合规”上下功夫, 结果就是:风平浪静时看不出问题,一遇大浪,结构崩得比谁都快。
最后,用几句话收个尾。
一艘游艇的归属,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有人以为,世界是没有边界的,钱到哪都是钱; 现实在告诉他,钱也有国籍,资产也有立场。
真正安全的,不是藏在多复杂的壳公司里, 而是尽量让自己的财富,站在更稳的规则和更少的对立之上。
豪华游艇的故事,看热闹容易,看门道才值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