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能源报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全体大会
11月12日至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此次大会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以及领军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他们围绕动力电池的技术前沿、多场景创新应用、回收利用体系以及质量安全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度分享与对话,共同勾勒出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筑牢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保障资源安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成为本届大会的热点议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构建高效、绿色的回收体系,已成为行业迈向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介绍,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布局涉及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等。动力电池回收迫在眉睫,其包括梯次利用和原材料再生。团队布局智能化梯次利用,用电池数字大脑精准预测电池寿命、状态等;开发新工艺简化回收流程,降低成本,实现无废闭路循环,多种正极材料回收中试效果良好,正推进产业化,还探索钠电正极材料回收,希望实现绿色、可持续且盈利的回收。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海军基于多年从业经验,指出当前电池回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备案回收网点超万个,但实际回收效率低下,近70%网点无电池可收。行业“分段式”运营模式导致“一根撬棍走天下”的乱象,大量企业挤在投资门槛低的收集端内卷,而真正实现规模化、环保化再生处理的产能不足。他呼吁行业必须从“分段式”走向“全链条集成式”发展,并通过技术与标准驱动,实现与电池前端设计的协同,方能突破资源、成本与绿色壁垒,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创新性提出“电池回收即服务、即标准”理念,倡导通过溯源、物流、仓储、拆解等八大环节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承浩直言,面临政策、合规与文化融合难题,呼吁企业秉持“长期主义”,坚持走可回收、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之路。“目前,深蓝汽车已在东南亚国家收到了非常好的市场反馈,而产业出海一直是我们的重心,也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一起携手,打开更多全球化市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建议,行业应协同构建国际标准体系,加强政策研究与风险预警,并培养行业领军人物作示范,积极产生经济效益和推动就业,增加企业出海信心,为出海做好保驾护航。
探索多场景应用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前沿技术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动力电池领域,多元化技术路线与创新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产业的边界。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介绍,公司凭借叠片工艺、无钴材料构筑当下优势,并已建立固态电池研发中试线。“半固态电池目前已经做到了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而全固态电池仍在进行技术攻克,在解决了固态电池耐低温短板这一难题后,我相信在未来的3—5年,全固态电池会进入商业期。”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张久俊系统梳理了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及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前沿体系的技术进展与现存挑战。他强调了理论计算与人工智能在加速高性能电池材料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裁米乐从主机厂视角强调了电池安全是“不可妥协的底线”,并分享了宝马覆盖研发、生产、售后全生命周期的结构化安全工程体系,致力于确保每一块电池都满足最高的质量与安全标准。
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样引人注目。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公司电池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正从乘用车迈向商用车、电动船舶、电动飞机领域。商用车方面,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创新高,天行电池成纯电重卡首选,还推出高强度版本;电动船舶领域,近900艘电船搭载其电池,覆盖多航区,参与打造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和全国首个货船换电项目;低空出行领域,两吨级eVTOL完成多次验证,取得多证,正申领运营合格证,让“绿色交通”延伸至海陆空全域。
中国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秘书长李立国则分析了换电模式在重卡领域的经济性优势。他指出,实现换电标准的“互通互换”是推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联盟正积极推动国家级互通互换平台的建设,以破解当前瓶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新万亿赛道”
多方共探发展路径
![]()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
“新型储能将在‘十五五’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振波在主题演讲中预测。他指出储能市场前景广阔,长时储能技术需要重点关注,尤其是超高比能、超长寿命、超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值得关注。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晋宾将新型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比作“瑞士军刀”。他说,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可以发挥数十种作用,“没有储能的加持,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是不可想象的。”他表示,下一步,储能电池的研发方向主要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提升,要关注其安全性、可持续性、循环寿命和经济性,包括电芯的化学创新、电池模组创新、制造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在储能电池安全方面,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中车株洲所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表示,新型储能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增加,产业要健康发展,除了电芯的精度、制造工艺的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营和智能运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联合国工发组织循环经济专家缪友萍则指出,储能市场应该化解贸易壁垒,从多边合作框架、区域联盟倡议、国际技术转移协议等层面构建全球储能产业协作网络,引领绿色能源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文 | 陈戎,供职于宜宾市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