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外,70岁的李阿姨和邻居们边散步边聊着家长里短。每次提到家里的饭桌,大家总会羡慕李阿姨的胃口:“你看她,吃得多,精气神还那么好,这多幸福!”
谁知,李阿姨苦笑着摇头,“其实,有时候我也担心,咱们这个年纪,‘能吃’到底算不算健康?”
![]()
一句话让现场气氛一下凝重,邻居王大爷忍不住插嘴:“我儿子说,人老了得多吃点,才顶得住病!”
到底真相如何?难道晚年饭量大,真和长寿划等号吗?医生的一番话,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很多人都忽略了中老年人“会吃”比“能吃”更重要的一面。
“能吃不等于福,吃得对才是真的保健。”但怎么吃才科学?别急,接下来我们细聊这个让千万人都疑惑的问题。
![]()
在很多家庭的观念里,老年人饭量大、胃口好,似乎就是身体无恙、健康长寿的象征。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指南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消化能力逐渐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
尤其是60岁以后,基础代谢下降可达10-20%。消化系统“老化”,消耗能力下滑,若依旧保持年轻时的饭量,容易造成消化负担、血糖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问题。
![]()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孙医生指出,食量大≠营养吸收好,“能吃”不代表“能消化”,胃动力、肠道菌群都会因为过量进食而紊乱。
哈佛大学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饭量位于所在人群前20%的老人,慢性病风险比中等饭量者高出13.8%。许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都有长期“能吃”“贪食”的习惯。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老年人因为人为追求“营养”,反而忽视了膳食平衡,天天大鱼大肉、主食过量,实际造成隐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健康隐患。
“能吃不一定是福,吃多反而有害。”医生的话,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警醒。
![]()
饭量过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化系统负担加重,便秘、腹胀、消化不良更容易找上门。数据显示,65岁以上长者中消化道疾病发病率达到28%左右,远高于中饭量老年人。
慢性疾病风险提升。长期饭量偏大,易导致体重超标、血脂异常和血糖飙升,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能吃”的高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出17.2%。
器官老化加速。营养过剩会让胰腺、肝脏过度工作,诱发功能性损伤。案例显示,某些过食老人,体检白蛋白异常升高,肝功能紊乱频现。
![]()
免疫力降低。暴饮暴食还会打乱肠道菌群平衡,据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风险更高2.1倍。
反观饮食结构科学、饭量适中的老人。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健康图景。数据表明,科学控制饭量+多样化饮食,能让老年人的慢病发病率下降11.7%、记忆力维持更久,日常精力表现也普遍优于对照组。
尤其是每餐控制在6-7分饱、主食粗细搭配、优质蛋白占比提高,老人更少出现突发疾病,“慢老化”成为共同特点。
李阿姨正是在医生建议下,控制饭量、调整结构,三个月后,抽血化验指标大为改善,体重也回归正常。
![]()
医生建议,“会吃”决定寿命质量,而不是单纯“能吃”。科学饮食要做到以下几点:
饭量以6-7分饱为宜。吃饭过程中慢一点,每口多嚼20次,给大脑“饱腹信号”留时间。慢吃法可使餐后胰岛素分泌降低8.9%,减少血糖反弹。
主食粗细结合,多蔬果,少油腻。合理分配碳水、蛋白、脂肪。让日主食一半以上用杂粮、薯类代替精米白面,能显著改善血脂,升糖速度降低12%以上。
![]()
蛋白质优选鱼、豆制品、禽肉。控制红肉摄入,动物脂肪过多易导致“三高”。
三餐规律,晚餐要清淡。避免夜宵、暴饮暴食,“睡前三小时禁食”让消化系统有时间休息,慢病风险随之下降。
注意身体信号,定期体检。根据个人病史和体质,量体裁衣调整饭量结构。咳嗽、胃胀、食欲突减莫忽视,要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