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说,“阜阳做过几年江苏省会,上海做过吗?”
原创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11月19日 00:26上海
![]()
“阜阳做过几年江苏省会,上海做过吗?”这是一个在上海打工的阜阳老乡,在我的视频下的一个跟帖。
这个老乡虽然在上海打工,但是从他的几条跟帖可以看得出,他一直是对上海很瞧不上的,他就是认为上海没有他的家乡阜阳好,上海只有一点比他的阜阳老家好,上海除了能让他赚到比留在老家赚到的钱更多,这一个优点之外,其它的都是缺点。要是上海连这一个优点都没有,他肯定也不会待在上海的了,肯定是会回到他念念不忘的家乡阜阳的了。
他一直觉得阜阳是个好地方,说是当年唯一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华东地区,他说“鬼子打不过我的阜阳”。他说现在那里也是家家都是三百多平的三层楼房还带院子,历史上还做过江苏的省会,这些是上海能比的吗?上海做过江苏的省会吗?上海的历史能有我们阜阳这样辉煌吗?老乡就是深爱自己的故乡阜阳,为自己是阜阳人而自豪!
人在上海,心在阜阳,对上海的评价是“除了能多赚点钱,其他都是缺点”。这种强烈的反差,难理解吗?一点也不难,反而很好理解,像这样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还陌生吗?
就像谁都会为家乡自豪一样,这个阜阳老乡也不例外,那么,老乡的“阜阳自豪论”——他说的有道理吗?
只是,历史光环也会“错位”,因为我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自然就去查资料,查到的资料说,关于“江苏省会”: 事实是,阜阳在抗战时期,确实短暂做过安徽省政府和安徽高等法院的驻地,但并非做过江苏省会。老乡说阜阳做过江苏的省会,不知道他是听谁说的,也许是他家里的长辈吧。
这里有个记忆上的“美丽误会”,确实是误会了,或者是老乡们的误解。这说明什么?说明家乡在特殊时期的任何一点荣光,哪怕再微小,都会被后人牢牢记住,并且会把它无限放大,理所当然成为自豪的资本。
关于“未被日军占领”: 这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果,查到的资料说源于地理位置和军事策略。但阜阳不是唯一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华东地区。虽然不是唯一,但这段历史辉煌,可歌可泣,这在老乡心中,已经升华为家乡“不屈”和“独特”的象征。这种情感是真实的,也值得我们尊重。
如果用“滤镜”去看待现实生活,透视老乡的阜阳老家,会看到什么呢?“家家三百平带院子”: 这梦幻般的描绘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现代化乡村图景。它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宽敞、生活上的安逸,与上海“鸽子笼”式的逼仄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只是房子这么简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宣言。但是我同样查到的资料说:老乡所说的阜阳当地住房,不符合实际。也可以说,这恍如梦幻的美景终究还是梦幻。
从客观事实看,老乡的这些论据固然经不起严格推敲。但从情感逻辑上看,完全合情合理。 他是在用家乡的“长板”做武器,去对比上海的“短板”。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不是在搞学术研究,他是在构建一个的精神家园,让自己感到安心和骄傲。
老乡为何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自己的阜阳老家这么好,他干嘛不回去呢?
对老乡而言,上海是战场,是工具性的存在,用来搞钱,靠它赚钱;阜阳才是自己“生活”的归宿,是情感性的港湾。这种割裂,是千万漂泊打工者的共同心境。这就是“赚钱”与“生活”的割裂。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他感到渺小、被忽视,缺乏归属感,也不可能有归属感。这时,强化对家乡的认同,自然就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你看不起我现在的处境?我的家乡可厉害了,上海能比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用以对抗现实中的失落。这是“乡土认同”对“都市疏离”的抵抗。
我们没必要去纠正他历史细节的错误。他的情感,才是真正需要被看到的东西。那是无数异乡人共有的乡愁与自豪。不必争辩对错,重在理解共情。他们为什么不回自己热爱的故乡老家?阜阳很好,上海也没有做过省会城市,可是远远不如阜阳的上海,却能让老乡赚到实实在在的钱。
无论是选择在上海拼搏,还是选择回到阜阳的豪宅里享受宽敞住房,“此心安处是吾乡”。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安居乐业”是最高级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让自己无比自豪、可以无条件接纳我们的“阜阳”。那个地方,叫作故乡,也是我们最终的归途。
上海人可以在自己家乡安居乐业,虽然上海远远不如老乡的阜阳老乡,也没有做过省会城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