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面临深刻的治理转型,传统行政主导模式遭遇效能瓶颈。农村公共组织作为连接国家、市场与乡村社会的复合型治理载体,其创新成为突破乡村振兴制度障碍的关键。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陈文胜与胡扬名教授主编的《农村公共组织学》恰逢其时地填补了系统阐释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教材空白,为研究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现实解释力的范本。该书通过理论体系的系统整合、本土实践的知识创新、前沿问题的对话回应三重维度,确立了农村公共组织研究的新坐标。
一、跨学科视野下的理论整合,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
《农村公共组织学》以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为基底,融合政治学组织分析框架,构建“概念阐释、类型分析、功能解构”三维体系。概念层面,从公共性、法治性、权威性、自主性切入,将农村公共组织界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嵌入乡村社会的组织化载体”,既体现政治学“国家政权建设”维度,又融入公共管理“多元主体协同”内核。通过比较美国农业合作社(市场导向)、日本农协(综合服务)、法国农会(政治代表)模式,在全球治理视野下为中国制度创新提供比较政治学参照。
组织类型分析中,以“党建引领、政权执行、自治协同”为逻辑轴线,构建“核心组织、协作组织”双层框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与执行保障”双重功能的阐释,深度契合政治学“政党治理”理论对中共领导地位的制度分析;对基层政权组织历史演进的梳理,运用公共管理制度变迁理论,揭示国家行政权与乡村社会互动轨迹;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利益表达与矛盾调解”功能的解构,体现了治理理论中“社会资本培育”与“公民参与机制”的融合。这种从“政府管控”到“多元共治”的理论叙事,完整勾连了中国农村治理体系演进主线,为理解乡村振兴组织基础提供了跨学科支撑。
二、中国治理情境的学术回应,本土知识的理论创新
该教材的突出优势在于深度扎根中国乡村土壤,构建契合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首先,敏锐把握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特点,将组织理论与乡村治理特殊性结合,突出基层党组织“双重功能”、基层政权组织“行政职能及历史演进”、村民自治组织“关键作用”,凸显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其次,系统分析我国农村公共组织历史脉络,依据权威史料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初期、改革开放后、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为理解其历史依据与后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最后,基于国家政策法律文本(如中央一号文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结合地方治理创新实践,深度剖析国家制度供给与农村公共组织间的动态平衡,为理解其制度逻辑提供独特视角。
教材基于中国实践提炼“从田野中长出”的理论概念,构建解释中国农村公共组织的“乡土”研究范式。这种本土化知识建构,不仅增强现实解释力,更为中国乡村治理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贡献重要力量,具有标杆意义。
三、理论问题的前沿对话:直面农村公共组织变革的政策突破
《农村公共组织学》在政策建议层面展现强烈现实关怀与前瞻视野,直面变革挑战。基于对中央政策与基层需求的深度解码,提出契合乡村实际的组织创新路径。如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部分,提出健全法治、优化机制、强化监督等兼具操作性与创新性的建议。更具前沿意义的是,教材敏锐捕捉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范式的革命性影响,回应技术重塑组织形态、运行与监督的关切。书中提出突破科层桎梏、推广电子平台、强化技术赋能监督等对策,为应对数字时代组织面临的政策适应性挑战与技术治理风险提供前瞻思路。这种对“技术变革(数字治理)”与“制度变迁(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观照,使本书超越静态组织理论,具备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前沿价值。
总之,《农村公共组织学》不仅填补学科空白,更是指向乡村振兴实践的行动指南。表现在深刻地论证了农村公共组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治理载体,通过系统分析与前瞻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及研究者提供了理解中国农村公共组织复杂图景的关键透镜与创新参照。当前,组织建设成效已成为衡量乡村振兴成败的核心变量。中国乡村的生动实践正印证本书核心命题,唯有筑牢多元共治的组织根基,方能有效整合资源、激活内生动力,使亿万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作者系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乡村发现转自:《中国西部》2025年第5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