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名字听起来像段子的视频歌曲,在两岸突然炸开了锅。歌名叫《找不着北》,灵感却来自一位台湾时事评论员的“神级发言”。
他曾在节目上放话说:要是打起来了,就让红绿灯全变红,把解放军困在路口——这一开口,直接把自己送上热搜。
不到三天,300万次转发,播放量破亿。
这波流量核心不在旋律,而在“梗”。歌曲主唱没有出镜,歌词却句句精准刺中岛内舆论泡沫。
比如“导弹拦截率210%”“红灯战略”这些乍听荒唐的言论,被调成节奏感极强的段子音乐,在抖音、YouTube上轮番播放。
![]()
不少岛内年轻人边听边笑,边转发边吐槽,评论区热词只有一句话:这歌真敢写。
其中最能“点题”的,当属于北辰曾说“武统时就改名为于辰,让解放军找不着北”。
他的名字与方向感直接绑定,网友调侃:这人估计连地图都不敢看了。
语言的荒唐被转化为全民的幽默弹药,正是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把原本沉重的议题转化成大众参与的狂欢现场。
这波文化热潮看似偶然,却早有伏笔。两岸语言习惯天然接轨,谐音、押韵、节奏这些“老派段子逻辑”在短视频时代重新焕发活力。
“于北辰/找不着北”这种梗,不用解释就能懂,传播起来几乎零门槛。
![]()
再加上岛内近年来的停电风波、产业外迁、生活成本激增,年轻人早已积压了太多情绪,正好借这首歌放个响炮。
不少绿营网军试图给歌曲贴上“舆论渗透”“统战工具”的标签,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社交平台上,负面评论越多,播放量越高。这不是反效果,是信息策略的失控。
2025年民进党投入4.8亿新台币搞“认知战”,结果换来的是网络好感度跌破。这不是战术失误,是代际断层。
岛内18岁到35岁群体,对这种“玩梗式抗议”接受度高达73%。相较之下,绿营的基本盘平均年龄在58岁以上,话语方式已经脱节。
他们讲“国安”“防线”,年轻人聊“段子”“流量”。这就像一个在演讲,另一个在刷梗,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
而在大陆,官方并未强推这首歌,却精准“借势发声”。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例行发布会上引用歌词,批评美国“芯片五五分”计划,直接把歌曲里的调侃引向经济话题。一曲多用,既击中笑点,也打到痛点。
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经济焦虑,2020年,台湾芯片产业全球占比高达63%;到了2025年,跌到41%。
这不是市场自然波动,而是美国强推技术外迁、人才吸走的直接后果。
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反而拖垮了本土市场,年轻人纷纷北上求职,大陆招聘网站的数据直接翻了40%。
歌词里有一句话,“从从容容到连滚带爬”,原本是调侃于北辰的话风,如今却精准地映射了台湾产业的颓势走向。
苏州、厦门的园区里,越来越多台湾中小企业在“悄悄搬家”,用行动投票。这种经济层面的“失去方向”,比任何一句口号更能说明问题。
文化战的效果,在这里也显露出来。相比过去喊口号、发白皮书的“硬说服”,现在的网络段子、视频歌曲反倒成为更有力的表达工具。一首歌的成本不过几千块,却能让民进党数亿预算打水漂。
“于北辰表情包”铺天盖地,“王世坚街头演唱”成了新梗源头,文化软刀子一刀接一刀,削掉的不是皮肉,是话语权。
大陆的策略也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过去讲统一,讲的是历史责任、民族大义;现在讲统一,讲的是奶茶、音乐、表情包。
Z世代不爱听教条,但会转发段子。你拿枪对他们喊话,他们反而关掉屏幕;你拿歌词调侃,他们愿意点个赞。
民进党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他们试图再次封杀相关平台。但问题是,技术早就不是2010年那一套。AI翻译、私人虚拟网络、数据镜像,任何一个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封得了一时,封不住通感。而且每一次封锁,都会激发更大的反弹。这不是技术战,而是共识的裂缝。
大陆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成熟生态,从短视频、游戏、虚拟偶像到AI文创,没有一个领域是台当局能全面控制的。
2025年,岛内最受欢迎的游戏主播前五名中,有三位来自大陆平台。这种“文化渗透”并非强推,而是自然而然的吸引。年轻人用脚选择内容,用点赞决定立场。
这就是“文化润统”的现实路径,不靠喊话,不靠施压,而是用生活的方式,让彼此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
当一首歌可以在两岸同时刷屏,当一个梗可以让评论员变成谐星,这种语言的共振、情绪的释放、民心的流动,其实比任何一次演习都更有深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