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视频很火,被点赞了116万次:
![]()
一个7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坐在街边小店吃早餐。
她往嘴里塞了一个汤包,汤汁却流淌到衣服上。
迎来的不是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爸爸递过来的纸巾。
![]()
小女孩满脸幸福地吃着汤包、喝完牛奶,晃悠悠地走到校门口,回头不断跟老爸挥手再见。
![]()
爸爸的文案松弛感十足:“管他迟不迟到,咱爷俩吃饱再说。”
或许小女孩今天迟到了,但她并不会因此而一整天心情不好。
因为她有爸爸陪着吃早餐,不会因为饿着肚子上学而哭泣,也不会陷入对迟到的无限懊悔之中。
简简单单的一个视频,看了评论区,才知道为什么点赞会如此之高:
![]()
小时候的迟到、忘带作业、忘系红领巾,每一件单拎出来仿佛都是天会塌了的大事。
![]()
那时候并不知道,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
我们都太渴望拥有同款父母了,当自己因做错了小事焦虑不已时,不指责、不打骂,而是温柔地给自己兜底。
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也许不一定能走上领奖台,但一定不会走上天台。
0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总是喜欢过度苛责孩子、给孩子留下无尽童年阴影的家长。
比如,有妈妈声泪俱下地对着镜头录视频,诉说自己因一件小事打骂女儿的全过程:
妈妈在女儿衣柜里发现了一个兔子玩偶,本应是送给老师的教师节礼物。
![]()
便冤枉女儿,觉得她说谎了,肯定是没送,对着女儿又是打又是骂。
![]()
女儿原本睡得迷迷糊糊的,被打醒之后,才解释,自己当时有送给老师,是老师不要,给她退回来的。
妈妈还不相信,给老师打电话,才知道孩子说的都是真的。
这妈妈闹得天翻地覆的,直到最后也没给孩子道歉,反而在电话里叫老师安慰自己孩子。
![]()
哭成那样也不是出于自责,而是怪孩子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自己老师没收礼物,让自己一大早心情这么不好。
![]()
比如,有妈妈因为一瓶矿泉水,在大清早把女儿狠狠骂了一通。
![]()
这瓶水原本放在饮水机旁边,女儿看到就随手开盖喝了,于是妈妈便生气了,觉得她又懒又贪:
妈妈的逻辑是这样的:明明就站在饮水机旁,却懒得拿个杯子、懒得接水,而是直接就打开一瓶新的矿泉水,将它占为己有。
![]()
就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就骂了女儿一通,还扣了她零花钱,甚至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无比正确。
![]()
再比如,很多网友都晒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打碎一个碗,我妈把我手打骨折了。就因为一个3块钱的碗,我这辈子中指都只能弯着。”
![]()
“小时候端盘子太烫了掉地上,我爸直接让我跪下趴在地上吃完那些菜,而且还是众目睽睽之下。”
![]()
“小时候忙着吃糖,没有第一时间叫人,在换牙期被一巴掌打掉一颗牙,说我没礼貌。”
![]()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得人心碎无比,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仍活在阴影里,看不见阳光。
03
在心理学上,有很多你以为正常的行为,其实都是源自于童年创伤,可以对号入座以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以下表现?
①灾难化想象:总是喜欢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比如工作上犯了点小失误,就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可能会被辞退;
给另一半发短信,对方过了特别久才回,你就会觉得对方是不是讨厌自己了,是不是这段关系走到了终点。
明明事情并没有发生,但你已经在脑海里上演了一部“灾难片”。
这种思维习惯,很可能源自于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
父母对你要求严格,批评和指责总是伴随着你,夸奖和鼓励却少之又少。
长大后,你的内心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悲观”,你习惯性地去预测最坏的情况,习惯性地在小失误面前焦虑不安。
②更容易将中性的暗示解读为负面。
比如有人对你面无表情,你会认为对方讨厌自己。
这其实是一种创伤后遗症,受到高度苛责父母养育的孩子,有着更高的镜像神经元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非常高敏感,非常熟练于解读他人深层的情感。
就像《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安全、感到被爱,你的大脑就会特别擅长探索、游戏和合作;
如果你总是受惊吓、感到不被需要,你的大脑就会特别擅长感知恐惧和抛弃。”
04
在,我们都已经长大,有能力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你会看到,这一届年轻的父母,正在用一种“新型中式教育”,给孩子一个治愈的童年。
比如前几天热搜上就挂着一个视频:家里的监控记录了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蹦到了家里的懒人沙发上,给蹦坏了,泡沫球给弄得满地都是。
![]()
他爸爸却没有指责他,而是玩心大起地配合他模拟起了下雪场景。
![]()
妈妈也没有发飙、生气,只让他俩把残局收拾干净才能睡觉。
![]()
父母遇事情绪稳定且能幽默化解,还能陪着孩子积极承担后果,这对孩子是一笔怎样的精神财富啊。
![]()
再比如,女儿不小心在芭蕾裙子上粘了丙烯,洗不掉了。
![]()
妈妈也不生气,而是陪着她在裙子上把那几滴颜料画成了可爱的小鸟。
![]()
这些父母,让我想起了荣格的那句:
“被爱就是这个人他不审判你,在人生这个巨大的游乐场里,他希望你自由自在玩得开心。”
![]()
即使没能拥有这样的父母也没关系,长大后的我们仍可以选择打破代际创伤,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把内在批判的声音,换成像早餐店那位爸爸一样的包容;
把灾难化的想象,改成“弄脏了收拾干净就好”的轻松。
童年不是命运,而是可以重新改写的叙事。
你无法选择最初的养育者,但你能选择成为自己的治愈者。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