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画坛喧嚣的浪潮中,画家刘明玉先去如同一位沉静的湿地守望者,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将画笔聚焦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蕴藏深厚内涵的生态秘境一一一南大港湿地。他的湿地自然生态画作,不仅是绘画艺术长廊中的风景,更是一部用色彩与线条写就的生态启示录,那是关于神秘生命、文明记忆与谧美栖居的视觉哲思。
明玉先生的湿地画作,首先是那充盈画面的生态真实感,欣赏之余令人激动。在他的《芦雁水湄望秋图》中,每一株芦苇的倾斜角度都遵循着自然的力学,每一株粉黛乱子草上的露珠都折射着真实的光影,一切都在映衬着芦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亦可见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深入观察,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风景写生,成为精确的生态记录。他笔下的候鸟形态准确构形合理,他精思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栖息、觅食、嬉戏时的生动姿态,这种对自然细节的忠实录相,让他的画作具有了科学观察的价值。难能可贵的是明玉先生最善于表现湿地生态的整体性,这可谓是他的专长了。在他的画面中,水、植物、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网络,彼此依存,相互塑造。这种系统思维的视觉呈现,使他的作品成为生态学的无声教科书。然而,明玉先生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对自然的精确摹写,而是他的湿地画作中所蕴含着的深厚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如那些摇曳的芦苇、静谧的水面、掠过水面的飞鸟,可谓鸢凫淑景既见灵妙。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造物,更是人们记忆中的文化符号。他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苇》系列中,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血脉——那不是对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将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与现代生态意识进行创造性的融合。画面中的水汽氤氲涘沚朦胧,既是对边鸾、黄荃、徐熙、林良等人笔墨语言的当代转换与传承,也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视觉诠释。他巧妙地将传统的“留白”手法转化为表现水面反光、雾气弥漫的自己的绘画语言,使古典美学思想在生态题材中焕发新生。
![]()
刘明玉作品:《邂逅》
明玉先生画作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那些生灵形象的刻画。他笔下的丹顶鹤、金雕、白琵鹭、黑翅长脚鹬、苍鹭、白眼潜鸭精细勾勒,另加之于融入光影处理,技法上入微至致,对禽鸟眼晴的描绘,使眼神中似乎蕴含着对生态之美的凝现。对羽翼的描绘,使羽翼如风蹁跹于天际。他笔下画的最多的是鸿雁,鸿雁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忠诚和守信的象征。这在南大港湿地是比较多的一种鸟类,对此他更情有独钟,由此鸿雁在明玉先生绘画中不再是传统花鸟画中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将其融入湿地生态链中,它的姿态、行为都与环境紧密相连,给观者以启迪。在《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长卷中,成群的鸿雁带着子女在阳光下的湿地里无拘无束,自得其乐,逍遥自如。他通过长期的观察不仅捕捉了它们优美的飞行线条,更通过年度迁徙的壮观场景,暗示了湿地作为候鸟驿站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这些生灵在他的笔下,既是具体的生物个体,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象征,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一片风景,更是保护无数生命的家园。
明玉先生多年来探赜素隐,从技法层面审视,其绘画语言的创新令人叹止。不拘一格大胆探索,不囿于固有技法力争开拓花鸟画的界限,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湿地生态画范式。在《芦雁又南去》中,他运用兼工带写的技法表现水面的辽阔与深邃,精准捕垫了芦雁的动态视觉,运用墨色的浓淡成象,使蒲、苇、水、草的不同光线丰富起来,从而显现出季节的微妙变化。同时,还大胆地利用色彩与水墨,在保持主调清雅的基础上,局部画面施以丰富的色彩变化,既保持了传统水墨的韵味,又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在他的绘画技法中己经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技法—一一“时空折技法”和“勾勒叠彩法〞,这也是他经年累积经验所得,因此他绘画的表现力极强。由于致力于湿地创作故而对表现水的画面的主体性更是细致入微,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是禽鸟生存的依托,更是连接万物的媒介。在他的作品中水始终是透明的是流动的是奇妙的,这一切都原自他创新性的笔情墨趣。
![]()
刘明玉作品:《合家欢》
明玉先生的湿地画作还具有深刻的生态警示价值。在他的《芦苇收获》系列中,运用对比的绘画技法表现出人们对湿地的热爱与保护湿地的情怀,通过善美与危机并置的手法,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湿地生态的关切。他的《鸟声鸣格磔》组画中,通过对同一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变迁,既展示了湿地生态的动态美感,也暗示了这种美感更需要人们去珍爱,他的作品单不是简单的描绘风景,而是生态自然的视觉档案,是对自然的讴歌,更是提醒我们对生态意识重视。
在当今艺术语境中,明玉先生的湿地生态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美学范式。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了美的表现与生态关怀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强化。在他的画作前,观者会经历着双重的审美体验——一方面被画面的形式美感所吸引,另一方面又被作品蕴含的生态意识所震撼。这是复合的审美体验,使观者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进而可能成为湿地保护的实践者。这也是明玉先生绘画的初衷,由此不由联想起真正的艺术家要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明玉先生的艺术 如此,自己实现了从“审美”到“介入”的跨越。他的湿地自然生态画作,最终指向一种更为宏大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画面中很少出现人的形象,但人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湿地的保护,这种微妙的表现,喻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
刘明玉作品:《发轫》
纵观明玉先生的湿地画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生态的热爱,一位文化守望者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他的画笔既记录着湿地的生态真实,也承载着文化记忆,更寄托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在这些水汽氤氲、生灵悠游的画面深处是画家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的告白——爱它的美,也爱它的文化,更爱它的勃勃生机。他的画作将成为这片生命绿洲的视觉凭证,成为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证明。
(作者刘俊坡,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词作家。现为北京简牍书法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简牍艺苑》副主编,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大学等客座教授,高级职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刘明玉,1962年出生,河北沧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新水墨研究会理事,沧州市工笔画协会理事,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二级美术师。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作品13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幅作品获奖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权威学术机构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