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线粒体(Mitochondria)对于细胞能量的产生以及细胞的整体功能至关重要。线粒体 DNA(mtDNA)的突变可引发使人衰弱的疾病,尤其会损害肌肉和神经细胞等高耗能组织。高精度线粒体 DNA 操作有望揭示潜在的疾病机制并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但要实现这种精度仍是一项重大挑战。
近几年,出现了线粒体 DNA 编辑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通常难以实现精准的单碱基编辑,通常会产生旁观者编辑(Bystander editing),这成为了线粒体 DNA 编辑技术更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限制。
2025 年 11 月 17 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培龙团队和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汪阳明团队合作(米黎、李宇轩、吕莘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子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design of a high-precision mitochondrial DNA cytosine base edito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蛋白质从头设计策略,成功研发出一种高精准的线粒体 DNA 胞嘧啶碱基编辑器——DdCBE–TOD,实现了单碱基精度定点编辑。这一突破为线粒体遗传病的研究与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未来高精准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策略。
![]()
现有的线粒体碱基编辑器,通常会产生旁观者编辑(Bystander editing),这一局限性限制了线粒体 DNA 编辑的精准度和治疗潜力。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人工智能辅助的蛋白质从头设计策略,该策略在 DNA 结合的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TALE)结构域和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之间创建了一个结构上刚性的界面,形成一个统一编辑模块,称为TALE-定向脱氨酶(简称为TOD)。冷冻电镜结构解析证实,TOD - DNA 复合物的的精确的空间结构严格限制了脱氨酶的活性窗口,从而将不必要的脱氨作用降至最低。
![]()
从头设计定向结构域以实现精确且高效的碱基编辑
为了进一步提高编辑的特异性,研究团队开发了双链 DNA 脱氨酶 A(DddA)驱动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TOD(简称为DdCBE–TOD),其几乎完全消除了脱靶编辑。
作为概念验证,研究团队将 DdCBE-TOD 应用于生成线粒体疾病小鼠模型,并在患者来源的细胞中纠正与 MERRF 综合征相关的致病线粒体 DNA 突变,实现了单碱基精度。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且由计算引导的超精准碱基编辑方法,为单碱基突变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性修正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25-01714-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