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最火的赛道非脑机接口莫属,但很多人觉得这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离赚钱还远。可事实是,已经有企业吃到了红利——上海有家公司业绩预增331%,还有10家相关企业同步获利。
![]()
不少投资者疑惑:脑机接口真的落地了?这些企业靠啥赚钱?机会到底是真风口还是虚炒作?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些说透,不夸大、不忽悠,只讲真实逻辑和干货,帮大家看清脑机接口行业的现状和机会。
一、先搞懂:脑机接口不是“科幻”,已经开始落地
一提到脑机接口,很多人会想到“意念控制机器人”“大脑直接上网”这些科幻场景。但实际上,脑机接口的核心原理很简单:通过设备捕捉大脑神经信号,把它转换成机器能识别的电信号,再由机器执行指令;或者反过来,机器把电信号转换成神经信号,反馈给大脑。
简单说,脑机接口就是“大脑和机器的翻译官”,它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贴近现实,主要分三大类:
- 医疗健康:这是目前最成熟的领域,比如帮助瘫痪患者控制轮椅、假肢,让渐冻症患者通过意念打字、交流,还能用于癫痫、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
- 消费电子:比如用意念控制耳机、VR设备,或者让游戏更有沉浸感,靠脑电波调节设备参数;
- 工业与军事:比如让操作员在危险环境中远程控制机械臂,或者提升士兵的感知能力(目前更多处于研发阶段)。
现在脑机接口已经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而是进入了“临床试点+商业化初期”阶段。国内不少医院已经开展了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部分消费电子企业也推出了相关原型产品,这也是相关企业能获利的核心原因。
二、核心逻辑:为啥这些企业能赚钱?不是靠概念,是真落地
10家企业能获利,上海公司更是实现331%的业绩预增,核心不是炒概念,而是“技术落地+需求爆发+政策支持”三者共振,赚钱逻辑很扎实:
1. 医疗需求爆发,临床应用是主要盈利来源
目前脑机接口最赚钱的领域是医疗健康,尤其是康复医疗。我国有上千万瘫痪、渐冻症、脊髓损伤患者,他们对“重新行动、恢复交流”的需求极其迫切,而脑机接口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这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费用大多能纳入医保,或者有公益基金支持,支付能力有保障。相关企业通过给医院提供脑机接口设备、技术支持和后续服务,能拿到稳定的收入。比如上海那家预增331%的公司,核心业务就是给康复医院提供瘫痪患者用的脑机接口康复设备,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另外,脑机接口在癫痫诊断、抑郁症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在推进,这些场景的需求同样巨大,进一步支撑了企业的业绩增长。
2. 技术成熟度提升,成本下降让商业化可行
之前脑机接口赚不到钱,核心是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比如早期的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开颅植入设备),不仅风险高,一套设备成本要几百万元,普通患者根本用不起。
但现在技术有了突破:
- 非侵入式设备成为主流:不用开颅,靠头戴式设备就能捕捉神经信号,成本降到了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医院和患者都能接受;
- 信号识别准确率提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神经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从之前的60%提升到了90%以上,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 国产化替代加速:之前核心芯片、传感器依赖进口,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实现突破,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技术成熟+成本下降,让脑机接口从“天价技术”变成了“可商业化产品”,企业自然能实现盈利。
3. 政策大力支持,给行业发展添动力
脑机接口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前沿技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 资金支持:各地政府给脑机接口企业提供研发补贴、产业化资金,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 临床绿色通道:医院开展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时,审批流程简化,让技术能更快落地;
- 医保倾斜:部分地区已经把脑机接口相关康复项目纳入医保,进一步释放需求。
政策红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压力,还加速了市场需求的释放,这也是企业业绩爆发的重要推手。
4. 产业链逐步完善,赚钱环节不止一个
脑机接口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从上游的芯片、传感器,到中游的设备制造、算法开发,再到下游的临床应用、消费电子,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在赚钱:
- 上游:提供脑电传感器、神经芯片、电极材料的企业,靠给中游企业供货获利;
- 中游:研发和生产脑机接口设备、开发算法的企业,靠卖设备、授权技术赚钱;
- 下游:提供临床服务、运营康复中心的企业,靠服务费、设备维护费盈利。
完善的产业链让赚钱机会更多元,不是只有“做整机”才能赚钱,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样能分到红利,这也是10家企业能同步获利的原因。
三、核心干货:10家获利企业咋分类?各自靠啥赚钱?
这10家获利企业不是扎堆在一个环节,而是覆盖了脑机接口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各自的盈利模式和优势不一样,咱们分类说清楚:
1. 医疗设备龙头(3家):上海公司领衔,靠临床订单赚钱
这类企业是目前行业的“盈利主力”,上海那家预增331%的公司就属于这类,核心优势是“技术成熟+临床资源丰富”:
- 优势:深耕医疗领域多年,产品通过了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能直接进入医院销售;和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临床订单稳定;
- 盈利模式:卖脑机接口康复设备(比如假肢控制系统、意念打字设备)+ 提供后续的技术维护和康复指导服务;
- 特点:业绩确定性高,因为医疗需求刚性强,而且订单周期长,能保障持续盈利。
除了上海的龙头企业,还有两家企业分别聚焦癫痫诊断和抑郁症治疗设备,靠精准的细分赛道布局获利,虽然规模没那么大,但增速也很可观。
2. 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4家):卡脖子环节,靠技术壁垒赚钱
这类企业不做整机,而是聚焦上游的芯片、传感器、电极材料,是产业链的“隐形冠军”:
- 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比如高灵敏度的脑电传感器、低功耗的神经芯片,技术壁垒高,国内能生产的企业不多;
- 盈利模式:给中游设备企业供货,靠批量销售零部件赚钱;部分企业还会提供定制化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 特点:受下游需求拉动明显,随着脑机接口设备产量增长,零部件需求会同步爆发,业绩弹性大。
这4家企业中,有两家做脑电传感器,一家做神经芯片,一家做生物相容性电极材料,各自占据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毛利率能达到40%以上,盈利能力很强。
3. 算法与软件企业(2家):靠“技术授权”躺着赚钱
脑机接口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硬件,更在算法——信号识别准确率、延迟时间、稳定性,都靠算法支撑。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很轻:
- 优势:算法技术领先,信号识别准确率高、延迟低,能适配不同场景的需求;
- 盈利模式:给硬件企业授权算法,收取技术授权费;或者提供软件定制开发服务,按项目收费;
- 特点:前期研发投入大,但一旦形成技术壁垒,后续盈利成本低,毛利率能达到60%以上,是行业里的“高利润选手”。
这两家企业一家聚焦医疗算法,一家聚焦消费电子算法,各自绑定了多家硬件龙头,订单稳定性高。
4. 临床服务企业(1家):靠“运营+服务”持续赚钱
这类企业不生产设备,而是和医院合作建立脑机接口康复中心,靠提供临床服务盈利:
- 优势: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运营经验,能快速落地康复中心,覆盖更多患者;
- 盈利模式:收取康复治疗费用、设备使用费,还会给患者提供长期的随访和调整服务,形成持续性收入;
- 特点:业绩增长稳定,受设备技术迭代的影响小,而且能通过扩大服务网络提升规模,增长潜力大。
四、焦点企业:上海公司为啥能预增331%?核心优势不可复制
上海这家公司能实现331%的业绩爆发,不是偶然,而是“技术+资源+时机”的多重优势叠加,核心竞争力很难被复制:
1. 技术积累深,产品成熟度高
这家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了10年,是国内最早开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的企业之一。它的核心产品——瘫痪患者康复系统,信号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延迟时间低于100毫秒,而且经过了多年临床验证,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医院的认可。
相比同行,它的产品不仅技术指标领先,还能适配不同患者的病情(比如高位截瘫和低位截瘫患者的需求不同),定制化能力强,这也是医院更愿意选择它的原因。
2. 临床资源优质,订单爆发式增长
这家公司和国内2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行业标杆。这些医院不仅是它的客户,还会和它联合开展临床研究,帮助产品持续迭代。
随着脑机接口临床需求的爆发,这些合作医院的订单量大幅增长,而且还会推荐给其他医院,形成“口碑效应”。2024年它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200%以上,直接带动了业绩的爆发。
3. 产业链协同,成本控制能力强
这家公司不仅做设备,还通过参股的方式布局了上游的传感器和芯片企业,实现了“核心零部件自给”。这不仅能保障供应链稳定,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它的产品成本比同行低15%-20%,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也能获得更高的毛利率。
4. 政策红利加持,享受多重补贴
作为上海重点扶持的科技企业,它拿到了研发补贴、产业化资金等多项政策支持,而且它的产品被纳入了上海、江苏、广东等多个省份的医保目录,患者购买意愿更强,进一步拉动了订单增长。
五、理性判断:脑机接口是真风口吗?机会在哪?
看到企业获利、业绩爆发,很多人会问:脑机接口是不是真风口?普通投资者该怎么把握机会?其实判断是不是真风口,关键看三个核心维度:
1. 需求是不是真刚需?—— 是,而且空间巨大
医疗健康领域的需求是绝对的刚需:我国有超过2000万肢体残疾患者、数百万渐冻症和脊髓损伤患者,他们对脑机接口康复设备的需求迫切,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类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也在崛起:随着VR/AR设备的普及,用户对“意念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相关产品一旦量产,市场空间会进一步打开。
有机构测算,2025年国内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50%,需求增长的确定性很高。
2. 技术是不是真成熟?—— 部分成熟,仍在迭代
目前医疗领域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成熟,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但消费电子和工业领域的技术还在迭代,比如信号识别准确率、设备小型化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不过技术迭代是科技行业的常态,现在的技术已经能支撑商业化落地,而且后续迭代会让产品更完善,进一步拉动需求,不是“技术不成熟就不能赚钱”,而是“边迭代边赚钱”。
3. 竞争格局是不是健康?—— 格局清晰,头部优势明显
脑机接口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 医疗设备领域:头部企业已经占据了主要的临床资源,而且产品通过了NMPA认证,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突破;
- 上游零部件领域:技术壁垒高,少数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 算法领域:靠技术积累形成壁垒,后发企业很难追赶。
这种“头部企业领跑、中小企业填补细分赛道”的格局很健康,不会出现恶性竞争,头部企业能持续享受行业增长的红利。
综合来看,脑机接口不是虚炒作的概念,而是“需求刚需+技术成熟+格局清晰”的真风口,现在已经进入商业化初期,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六、风险提示:这些风险不能忽视,避免盲目跟风
虽然脑机接口是真风口,但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这些风险必须提前看清:
1. 技术迭代风险:新方案可能颠覆现有格局
脑机接口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比如现在主流的非侵入式设备,未来可能被“微创式设备”(不用开颅,但需要植入微小电极)替代。如果企业不能跟上技术迭代的节奏,现有产品可能会被淘汰,业绩会受到影响。
2. 临床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医疗落地需要时间
虽然部分产品已经落地,但脑机接口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需要大量临床验证,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导致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影响企业的业绩增长。
3. 监管政策风险:行业规范可能收紧
脑机接口涉及人体健康和隐私,监管政策会越来越完善。如果未来监管政策收紧,比如提高产品认证标准、限制部分应用场景,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甚至影响产品销售。
4.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玩家可能入局
随着行业热度提升,会有更多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进入脑机接口领域,竞争可能会加剧。如果现有企业不能保持技术和资源优势,市场份额可能会被挤压。
七、普通投资者怎么布局?3个原则不踩坑
面对脑机接口这个真风口,普通投资者不用盲目跟风,记住这3个原则,理性布局:
1. 聚焦核心赛道,不碰蹭热点的企业
脑机接口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龙头、上游核心零部件、算法龙头”这三个赛道,这些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订单和盈利支撑。
坚决避开那些“只靠概念炒作、没有实际业务”的企业,比如有些公司只是提了一句“布局脑机接口”,没有产品、没有订单,纯粹是蹭热点,投资风险很大。
2. 长期持有,不做短期炒作
脑机接口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业绩释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炒作能体现的。建议大家以3-5年的长期视角看待,忽略短期股价波动,关注企业的核心指标,比如订单增长情况、产品迭代进度、毛利率变化等。
如果因为短期股价波动而恐慌割肉,很可能会错过行业长期增长的红利。
3. 分散投资,不重仓单一企业
虽然头部企业优势明显,但单一企业也面临技术迭代、监管政策等风险。建议大家分散投资,选择2-3家不同赛道的核心企业,比如一家医疗设备龙头、一家上游零部件企业,这样能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性。
八、总结:脑机接口是真风口,获利企业值得关注
最后总结一下:脑机接口不是科幻故事,而是已经落地的赚钱赛道。10家企业获利、上海公司业绩预增331%,背后是医疗刚需爆发、技术成熟、政策支持的多重共振,赚钱逻辑扎实。
这个行业的机会集中在医疗设备、上游零部件、算法这三个核心赛道,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源、临床经验的优势,会持续领跑行业增长。虽然存在技术迭代、监管政策等风险,但长期来看,行业增长空间巨大,是值得长期布局的优质赛道。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遵循“聚焦核心赛道、长期持有、分散投资”的原则,理性布局相关核心企业,大概率能在这个真风口的长期趋势中赚到钱。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大家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决策。相信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和需求的不断释放,脑机接口行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相关优质企业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回报。
需要我帮你整理这10家获利企业的核心信息对比表,方便快速查阅赛道、核心优势和盈利模式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