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大事
文章3000字,太干了,别噎着。
科技这几天又出利好了,粉丝让我解读一下,我也说说。
这几天股神出手了,巴菲特开始买入谷歌,这甚至都惊呆了众人,投资风格向来稳健的巴菲特为什么要在相对高位买入科技股?或者说巴菲特也认为现在买科技股算价值投资?
首先,我们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面说过,巴菲特现在已经不管投资的活了,所以买谷歌这个事情大概率不是巴菲特的手笔,而是他「手下」的人自己的投资。
也就是说在「老登」谢幕的时候,「小登」进行了一次符合自身认知的投资。
现在随着「老登」的谢幕,现在很多的「小登」都开始倾向于科技,比如说南方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382)和科创芯片ETF南方(588890)今年让不少人的账户变得红彤彤。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科技这么受到大家认可的原因。当然也包括机器人ETF南方(159258)今年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
说个题外话,ETF比大多数人自己选公司会更好一些,有些人都跑不过ETF呢。所以,对于科技板块可以通过布局AI三剑客的ETF来投资。
另外,这周五,华为也会在2025AI容器应用落地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一个新的AI技术。
市场传言说这个技术能把GPU和NPU这些算力从30%大幅提高到70%。
所以你就能看到,虽然现在科技有回调的压力,但是有些AI公司突然又创新高了,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技术为什么这么重要?是因为现在算力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推理和训练是分开的,两个人最多占到50%,你训练就不能推理,你推理就不能训练。
也就是说剩下的50%多都是纯浪费,所以华为的这个技术就能合理的调配这些算力,把剩下浪费的算力利用起来,这就能降低大家的算力成本。
而且华为这个就类似于英伟达的CUDA,华为正在想办法突破英伟达的护城河,建立起自己的算力王国。
可以说,现在的东西方的科技博弈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谁掌握了更先进的科技,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发展权。
不过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短期看科技有点过热,大家更应该关注的就是科技的回调机会。
中国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不过也记得不要上头哦~
全球物价飞涨,中国人才是最幸运的。
我最近和一位刚回国的美国留子唠嗑,他不断感慨,现在美国物价涨的是真TM的快啊!随便吃顿饭,七八十刀没了,平时周末出去玩住个稍微靠谱点儿的酒店,一晚起码四五百刀,同样的钱在国内能吃住好几天了啊!
随后一直感慨中国现在的物价有多香……
从数据看,美国的通胀率虽然从高峰回落,但还维持在3%左右。
![]()
别看数字不大,问题在于——物价涨上去压根儿就没打算下来。
加拿大更夸张:虽然官方说9月通胀率是2.4%,但老百姓的感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咖啡价格今年前9个月就涨了34%,一桶麦斯威尔咖啡要20加元,折合人民币100多块。
![]()
房租呢?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大城市,租金占收入比超过30%。加拿大人自己都说,生活成本危机是今年最大的民生问题。
欧洲那边也好不到哪去。德国过去四年,食品价格累计涨了50%,橄榄油涨98%,糖涨71%,可可涨41%。
![]()
欧美人的钱包是真的是在跨跨缩水啊!
日本就更有意思了。这个曾经长期通缩的国家,现在核心CPI已经连续48个月上涨了:
![]()
新加坡虽然是发达经济体里控制得比较好的:
![]()
再看看咱们中国。
![]()
一切尽在不言中……
具体到生活里是什么感觉?餐饮行业平均价格不仅没涨,同比还略微下降。
租金?全国50个重点城市的住宅平均租金累计下跌3.25%。一线城市虽然房价高,但租金相对稳定。
![]()
出门吃饭?在国内点个外卖,15到30块钱能吃挺好。
在美国?麦当劳一份套餐就得10美元起步。
坐地铁呢?北京上海起步价3块钱,美国纽约地铁一次2.75美元,约20人民币。
有人可能会说,收入水平不一样嘛。
但问题就在这儿!欧美的工资涨幅根本跟不上物价涨幅!实际购买力在下降!
而中国虽然通胀率低,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基本稳定,老百姓手里的钱更经花。
说到底,物价稳不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系统性能力。这不是简单印钞票或者压价格就能解决的,而是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体现。
全球化退潮之后,欧美企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把生产搬回本土,成本根本下不来。
![]()
比如一个手机壳可能需要十几家供应商协同,那在中国一个产业园区就能解决,在美国可能得跨好几个州,甚至得去欧盟拿货,这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而中国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整条产业链都在国内省内,甚至市内,效率高成本低。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复制的。
![]()
欧美现在为什么物价高居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能源成本上升。碳中和的目标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新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短期内成本必然传导到终端消费。
![]()
中国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光伏产业链、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中国企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已经领先全球。结果就是,新能源产品价格不仅没成为负担,反而成了降成本的工具。国内电动车价格越来越亲民,充电桩密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用上清洁能源的门槛越来越低。
![]()
当欧美还在为高昂的转型成本头疼,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享受红利了。
物价稳定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策问题。欧美这几年的通胀,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失调导致的。疫情期间大放水,钱发下去了,但供应链跟不上,需求暴涨供给不足,物价自然飙升。等到想收紧货币政策时,又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左右为难。
中国的政策体系更注重前瞻性和协调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个核心目标协同发力。比如在消费领域,通过刺激政策拉动需求,但同时保证供给端的充裕,避免供需失衡推高价格。
再比如房地产领域。虽然房价高是个长期问题,但租金市场相对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引导。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增加,长租公寓市场规范化,这些措施都在给租金市场降温。
这种系统性的调控能力,让中国在面对全球性通胀压力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不是硬扛着不让价格涨,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市场调节等多维度手段,让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
所以你看,当欧美还在为3%左右的通胀头疼,当日本人感慨物价回不去了,当加拿大人为生活成本焦虑时,中国老百姓还能用十几块钱吃顿外卖,用三块钱坐地铁,用相对稳定甚至下跌的房租过日子。
这不是运气好,而是整个经济体系、产业结构、政策调控综合作用的结果。
说白了,物价稳定背后比拼的是国家治理能力。在一个全球通胀的时代,稳定的物价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仅意味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确实有理由感到幸运。但这种幸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基础、持续优化的政策体系、以及亿万人辛勤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
风险提示:
短期涨跌不预示未来,如提及个股或基金不代表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
星球已开,内含实盘。
了解详情请点击:
下面两个小号,一个说公司,一个说基,建议动动您发财的手指两个都关注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