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芳
“俺采收荠菜10多天了,送孩子上学后不耽误下地干活,一天能领到工资70多元。”2025年11月11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街村村民林巧玲说。
近年来,虞城县立足地域禀赋,大力推广荠菜种植,以一株荠菜为支点,撬动起全产业链44亿元的富民兴县大格局。从2010年9000亩的零星种植到2025年近15万亩的规模布局,从不足1万吨的年产量到预计突破31万吨的年产能峰值,从15%的市场份额到占据全国75%的供给主导权,虞城县用1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小作物”的产业蝶变。这株以“一棵历史的菜、一棵味美的菜、一棵中药的菜、一棵科技的菜、一棵利民的菜”的全产业链条,书写了“一亩三分地”里的致富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
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荠菜 贾震 摄
一棵历史的菜
虞城县沉淀着4000多年的文明密码。荠菜从先民充饥的“救命菜”,逐渐成为刻在地域基因里的文化符号。《诗经·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千古名句,不仅印证了荠菜的悠久食用史,更标注了虞城县作为核心产区的历史渊源。
至今延续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民俗,每年吸引超10万名群众参与荠菜采摘,田埂间的欢声笑语延续着千年的文化传承。2019年9月,“虞城荠菜”成功斩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随后又拿下绿色食品A级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项荣誉,2025年10月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商丘市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为产业升级筑牢了品质根基。
产业的觉醒,始于对土地潜力的深度挖掘。虞城县过去长期重复着“玉米、冬小麦”的二元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发现玉米收获后、小麦种植前的2个月空闲期,恰好适合荠菜生长,且荠菜根系浅、生长期短,“不与小麦争节气、不与玉米争土地、不与土壤争肥力”,是理想的“填闲作物”。这一发现,让荠菜迎来了虞城县产业发展的历史契机。
2010年,虞城县荠菜种植面积仅9000亩,年产量不足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不足千万元,全国市场份额仅15%;2013年,“沪漂”十年的返乡创业者李安全以100吨荠菜加工试水市场,没想到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带动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年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2023年,荠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飙升至44亿元;2024年,荠菜种植持续扩容至12.8万亩,年产量29.3万吨,年产值稳中有升;2025年,荠菜种植面积逼近15万亩,年产量预计突破31万吨,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一,实现了从“地方性特产”到“全国产业标杆”的华丽蜕变。这组跨越15年的数字,既是文明传承的见证,更是虞城人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奋斗注脚。
一棵味美的菜
“春在溪头荠菜花,清香引得客来夸。”虞城县荠菜的独特风味,源自豫东平原沙质土壤的滋养与温带季风气候的馈赠。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壤富含矿物质,让荠菜积累了丰富的风味物质,是制作饺子、馄饨等美食的绝佳原料。如今,这份刻在人们味蕾里的乡愁,已通过标准化加工转化为撬动全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价值体系。
在初加工领域,虞城县已建成全国最完备的荠菜加工体系,17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可完全消化31万吨的年产量。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之一,年加工速冻荠菜1.5万吨,仅凭一桌荠菜饺子样品就能吸引客商当场下单2000吨,产品常年供应三全食品等知名企业,带动2000多名群众稳定就业。返乡创业的李安全创办的鼎安食品有限公司,从最初一口锅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拥有2条标准化生产线的现代化企业,2024年投资6000万元建成新型标准化速冻食品车间,年综合产能突破3万吨,其中荠菜加工产能达5000吨,配套建成储量2万吨的冷库,实现了全程冷链运输。
誉华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速冻荠菜600吨,4小时内即可完成从田间采摘到成品速冻的全流程,产品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商场、超市上架率达85%,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带动160名工人就业。近10年,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荠菜类速冻食品的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5%以上,目前年产荠菜类速冻食品达1.2万吨,其中75%的原料来自虞城县,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协作关系。
深加工让荠菜附加值实现几何级增长。田庙镇的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标准化生产相结合,研发出荠菜团子等美食,产品一经推出广受青睐。该公司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年订单量达300多万单,线下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让“田间野菜”成为“网红美食”。
据悉,1公斤鲜荠菜仅能制成0.5公斤成品,但附加值可提升10%至15%;加工成荠菜酱等,附加值能提高3倍;高端预制菜系列更是让价值放大5倍。
目前,虞城县已开发速冻馅料、脱水蔬菜等20多个产品品类,其中速冻荠菜占虞城县荠菜产业总销售额的60%以上,2025年单一品类销售额预计突破26亿元。在高端餐饮市场,虞城县的荠菜成为了北京、上海等城市星级酒店的“常客”,年均供应高端食材1.2万吨,带动餐饮配套产业增收超3亿元,让田间野菜蜕变为餐桌上的“黄金食材”。
一棵中药的菜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这句在虞城县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荠菜药食同源的独特价值。中医典籍《名医别录》记载其“利肝气、和中明目”,《本草纲目》明确其“明目、益胃”功效,《千金方》更将其列为养生佳品。
这些养生价值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虞城县增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注于荠菜中药饮片研发生产,每年消耗10吨荠菜生产中药饮片,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带动50户农户增收。此外,虞城县政府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深挖荠菜药用价值,开发出的荠菜茶,以清肝明目、清热降火的功效深受人们青睐,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单品利润率达45%。
在虞城县中医院,荠菜食疗方案已服务超2万名患者,医生针对高血压、消化不良等不同症状,设计专属荠菜食疗配方,如荠菜炒木耳等,既美味又养生,带动周边养生餐饮年均增收300万元,形成“药用加工+养生餐饮”的双轨发展模式。目前,企业正在研发荠菜口服液、膳食纤维片等高端产品,预计投产后能让附加值再提升8倍。
截至目前,虞城县荠菜药用加工板块年产值已达3.2亿元,占全产业链产值的7.3%。根据产业规划,到2027年,随着药用提取物、保健品等产品的上市,药用板块产值将突破5亿元,占比提升至10%,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让“健康红利”持续释放。
一棵科技的菜
“产业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产业旺。”虞城县荠菜产业的规模扩张,核心驱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一系列技术突破转化为实打实的产能数据,实现了从“靠天收”到“精准种”的质变。其中,“小麦+甜玉米+荠菜”的“两粮一菜”粮菜接茬种植模式,成为虞城县产业崛起的关键密码。同时,6月种植甜玉米,9月收获后种植荠菜,11月底采收完毕再种冬小麦,变“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0%,易被群众接受。
在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0亩示范方中,这一模式的效益数据尤为亮眼:甜玉米亩产130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荠菜亩产达2000至3000公斤,最高纪录达4500公斤;冬小麦亩产400公斤,三季作物综合亩均效益达1.2万元以上,较传统种植模式亩均增收2500至3000元。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在虞城县15万亩荠菜种植区全面推广,年增加粮食产量1.2万吨,增加蔬菜产量31万吨,实现“粮菜双赢”。
品种改良是产能提升的核心抓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吴绪金研究团队专为虞城县土壤气候培育的“板叶荠菜”新品种,叶片宽大、肉质肥厚、纤维少,亩产比传统小叶荠菜提高400至750公斤,亩增效益1000至2000元,且更适合机械化采收,目前该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
技术推广让小农户共享科技红利。虞城县组建的“三队联动”(专家指导队、农技推广队、田间服务队)技术服务组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20余场,培训农户1万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3万余份,让农户种植成活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5%,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利民镇南关村村民杨福新种植3亩多荠菜,在技术指导下亩产达3000多公斤,地头价每公斤4元,仅荠菜一项年收入就达1.8万多元;种植大户杨焕初的荠菜亩产达2800公斤,亩均毛利4000元,常年有3家企业预订其产品,每次外运量达30至35吨。
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掀起效率革命。镇里堌乡汪厂村村民王学记改良的荠菜专用播种机,日播种量达70多亩,是传统人工的7倍,每亩播种成本从50元降至15元;研发的荠菜采收机,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一亩地采收仅需5分钟,每亩采收成本从200元降至80元。加工环节更是实现质的飞跃,全县26家加工企业中,5家年产能超1万吨,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和质量检测设备,确保产品合格率达99.8%。30座标准化冷库组成的2万吨储量冷库集群,搭配300余辆冷链运输车,让荠菜从采摘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缩短至24至48小时,电商渠道年销售额占比达25%,且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一棵利民的菜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核心是农民增收。虞城县荠菜的终极价值,在于其“富民兴村”的民生温度,一串串增收数据,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虞城县以利民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42个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直接或间接带动17万人从事荠菜种植、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等工作,其中包括2300余户7000余名脱贫户和监测户,让“小荠菜”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力军”。
规模化种植让土地焕发新生,农户收入稳步增长。2025年,虞城县15万亩荠菜预计产量有望突破31万吨,按地头均价每公斤2.9元至4元计算,仅种植环节就让农户总收入增加4.59亿元至6.2亿元。利民镇王珍庄村荠菜种植大户朱新伟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从100亩起步,2025年扩大至510亩,荠菜亩产2000公斤,按每公斤2元以上的行情计算,每亩增收约2000元,年增收超100万元。
“甜玉米6月种、9月收,冬小麦12月种、第二年6月收,中间种一茬荠菜,比起以往只种玉米、小麦,每亩多赚2000多元,500多亩地一年多收100多万元!”朱新伟的账本,正是虞城县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小农户也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利民镇王珍庄村村民张天顺把自家5亩地流转给朱新伟,每年能拿到6000元流转费,自己还能在基地开农机、做管理,月工资3000多元,“土地流转后,收入比往年多了1万多元,还不用担风险。”利民镇南关村一组的种植户,180亩荠菜亩均收入达7000至8000元,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11月份,在荠菜采收季节,仅利民镇就有2万余名群众从事荠菜采收工作,工人日均收入150至200元,一个采收季可增收3000至6000元,有效解决了大龄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题。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6个行政村建成7500亩荠菜基地,带动周边村民每亩年增收2500元以上。
“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群众增收保驾护航。虞城县26家加工企业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荠菜种植收购协议》,实行“不压级、不压价、随到随收”政策,300多家种植大户、散户实现订单式生产。
“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签订合同按订单价保底收购,还提前预付30%货款,我放心扩大荠菜种植规模。2024年市场行情上涨,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主动给种植户的收购价每公斤上浮0.4元,让利于农户超百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朱新伟说。
财政赋能让产业发展更有底气。2021至2025年,虞城县财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800万余元,以“精准滴灌”的方式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重点支持加工设备现代化、厂房标准化、冷链体系化建设,激活了全链条发展潜能。产业延伸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包装产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1200名群众就业;冷链仓储行业年营业额达2.8亿元;5家电商龙头企业中3家专门服务荠菜产业,年物流吞吐量达40万吨,完善的配套体系让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按照虞城县产业发展规划,到2027年,荠菜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保持3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增至20万人,让富民红利持续释放。
“如今,荠菜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44亿元;从2010年9000亩的零星种植,到2025年15万亩的规模化布局;从17万人就业到23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荠菜的变迁,是一部用数字书写的产业振兴史,更是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虞城县政府副县长叶浩说,“这棵承载着历史、味美、中药、科技、利民的蔬菜,正以蓬勃生机书写豫东大地的振兴传奇。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荠菜产业,推动种植规模化、加工精细化、品牌国际化,让这株‘金元宝’般的蔬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