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建筑行业这些年,经常被问到天然石材会不会被冻坏这个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业主,总担心精美的石材铺装经历几个冬天就会出现问题。这次就结合材料特性,聊聊不同类型铺装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实际表现。
![]()
天然石材确实存在冻损可能,这主要与其物理结构有关。石材内部存在天然孔隙和微裂缝,当水分渗入后遇冷结冰,体积膨胀约9%,会对孔壁产生巨大压力。经过多次冻融循环,这些微裂缝会逐渐扩展连通,最终导致表面剥落或结构断裂。比如孔隙率较高的大理石在严寒地区就容易出现冻损,而密度较高的花岗岩抗冻性能相对更好。
![]()
生态地铺石作为新型铺装材料,其抗冻性能来自特殊的工艺结构。通过高温烧结形成的闭孔结构,有效阻隔水分渗透。生产过程中控制的吸水率通常低于0.5%,远低于天然石材的1%-3%。这意味着在相同环境下,生态地铺石内部结冰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在温度经常低于零度的区域,生态地铺石的稳定性确实更胜一筹。某东北地区的广场铺装案例显示,采用生态地铺石的项目使用五年后仍保持完好,而部分天然石材已出现边缘剥落现象。但这不意味着天然石材完全不适用,关键在于合理选型和后期维护。
![]()
对于必须使用天然石材的场合,建议采取这些措施:选择吸水率低于1%的密实石材;安装前做好六面防护处理;施工时确保基层排水畅通;留设适当的伸缩缝。每年入冬前对铺装面进行密封养护,能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生态地铺石在标准化方面具有优势,尺寸统一的特性使安装更为便捷。其表面防滑系数经过特殊设计,在结冰条件下也能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同厂家产品的实际抗冻性能存在差异,选购时应索要相关的冻融循环检测报告。
![]()
材料选择还需考虑整体协调性。历史建筑周边或特定风格的庭院,天然石材的独特纹理往往难以替代。而现代风格的公共空间,生态地铺石的色彩稳定性可能更符合设计要求。重要的是根据具体场景做出平衡,而非简单判断孰优孰劣。
从长期使用成本分析,在温差较大的地区,生态地铺石的维护费用通常较低。但初始投入需要结合运输距离综合考量,部分地区的优质天然石材可能更具价格优势。
![]()
无论选择哪种材料,正确的安装工艺都至关重要。保证基层密实度,设置足够的排水坡度,这些细节往往比材料本身更能决定铺装面的耐久性。施工时预留的伸缩缝宽度应该根据当地最大温差计算确定,这是很多项目容易忽视的关键点。
对于已经出现冻损的铺装面,可以采用局部更换或表面处理的方式进行修复。天然石材的修复需要匹配原有石料,而生态地铺石因颜色统一,修补效果通常更理想。
![]()
每种材料都有其适用边界。在冬季严寒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区,生态地铺石确实是更稳妥的选择;而在冻融交替不频繁的区域,经过适当处理的天然石材也能满足使用需求。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特性,结合具体环境做出合理决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