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是一种鞋跟特别高的鞋子,女性穿高跟鞋,不仅可以增高,还可以增加女性的魅力。高跟鞋可以改变女性腿部比例,从而使女人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风韵。
![]()
据文献记载,周朝女子都有穿高跟鞋的习惯,不过那时候的高跟鞋是圆头高底。
据《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朝长孙皇后就有一双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又被称为“晚下”,很好听的外号,其寓意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
![]()
唐 高跟鞋
由于宋代讲究妇女缠足,所以当时的女性鞋又小又尖,裹脚后的妇女脚像弓形,故称为“弓鞋”。穿这种鞋子,女性走路非常痛苦,走路也是摇摇晃晃的不平稳。
![]()
宋 弓鞋
明代的高跟鞋又称高底鞋,据文献记载,“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所以,明代高底鞋是为了防止“走光”。
![]()
明 高底鞋
清朝反对女子裹脚,甚至禁止满族女子裹脚。清代的鞋子分为元宝底、花盆底和高底等几种样式。清代花盆底鞋,鞋底部的中间部分有高高的木跟,故又称“马蹄底鞋”。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下图中的马蹄底鞋高19.5、长23、底高14厘米,是清代后宫妃子所穿。
![]()
清 蓝缎彩绣暗八仙钉料珠马蹄底鞋
还有一种元宝底鞋,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造。鞋跟为木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棉布外以贴绫方法堆贴花卉纹。
下图中的元宝底鞋是清代光绪时期的一双后妃用鞋,高10.90厘米,长23厘米。
![]()
清 月白色缎绣竹子元宝底鞋
清代高底鞋的鞋面通常为红色缎,纹有各种花卉图案,鞋缝百纳布鞋底,鞋帮与鞋跟之间压棕色棉布条一道,鞋跟也是木质。
下图中的高底鞋是清代道光时期的一双后妃用鞋,高17厘米,长19.5厘米。
![]()
清 红缎彩绣花高底鞋
我记得小时候看《还珠格格》时,小燕子刚进皇宫,就是穿不习惯这种花盆底鞋,导致在乾隆皇帝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
所以,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就理解后宫的嫔妃们都要穿形似花盆的“高跟鞋”,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还得宫女搀扶着走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