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蜜瓜甜透千顷沃野 拓新铺就金色振兴

0
分享至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资料图

初冬时节,河西走廊北侧的民勤县,戈壁绿洲间仍涌动着特色产业振兴的蓬勃活力。作为沙区农业转型的典型样本,民勤蜜瓜产业以全链条系统性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力量,为干旱沙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民勤蜜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亮眼成绩单: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年产量突破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21亿元。这份硕果的背后,是民勤立足干旱沙区独特禀赋,以“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为核心路径,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从生产到加工,从流通到品牌,民勤蜜瓜产业构建起环环相扣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生产端,标准化种植基地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继落地见效,滴灌节水、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为蜜瓜品质筑牢根基;加工端,精深加工企业精准发力,开发出蜜瓜干、冻干蜜瓜等系列产品,推动“一颗瓜”的价值实现倍增;流通端,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电商直播、订单农业等新型渠道全面打通,让新鲜蜜瓜直达全国消费市场;品牌端,“民勤蜜瓜”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做强,地理标志保护与全流程溯源体系双重加持,让地方特产真正变身金字“名片”。

民勤蜜瓜的转型实践,为西部地区干旱沙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五年来,这颗沙乡“金果果”,既以醇厚清甜甜透消费者舌尖,更以实实在在的收益鼓起农民钱袋子,在河西走廊上书写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答卷。

从“路边叫卖”到“订单上门”产业化破解销售困局

“那些年,卖瓜比种瓜更让人发愁!”西渠镇食珍村瓜农陶永生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曾几何时民勤瓜农的共同困境。

20世纪90年代,每到蜜瓜成熟季,便是瓜农们的“闯关季”——为了卖掉自家瓜果,他们组团在县城路口“拦车推销”,即便如此辛劳,仍有大量蜜瓜因销路不畅烂在地里,丰收的喜悦常被滞销的焦虑冲淡。

销售难题捆住了产业发展的手脚,而种植规模小又难以吸引客商上门,这一恶性循环曾长期制约着民勤蜜瓜产业的前行步伐。

破解困局的关键,始于产业化的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十四五”期间,民勤县立足沙区资源禀赋,科学规划沿沙产业带,构建起以收成、西渠两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蜜瓜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发展”的关键一跃。数据显示,2025年,仅收成、西渠两个乡镇的蜜瓜种植面积就达11.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94%,规模效应初步显现。规模效应催生聚合动能,抱团发展破解“单打独斗”难题。


“十四五”期间,民勤县大力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深度参与生产、加工、营销全环节,彻底改变了过去瓜农各自为战的局面。与此同时,收成镇大型蜜瓜交易市场建成投用,打通了全链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集销售、包装、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不仅让蜜瓜外销渠道更畅通,更带动了物流、餐饮等配套产业兴起,一个完整的蜜瓜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市场活则产业兴。

如今,“拦车卖瓜”的窘迫早已成为历史,“客商上门抢单”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销售底气足了,瓜农扩种的热情也更高了。陶永生今年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种植规模,收入实现大幅提升,他笑着说:“现在蜜瓜根本不愁卖,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路边叫卖”到“订单上门”,民勤蜜瓜产业以产业化之路成功破解发展难题,让“沙海绿洲”的特色农产品稳稳走向全国大市场,更让越来越多农民借着这颗“金果”,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沙窝窝长出“金蛋蛋” 品种与技术双轮驱动提质

充沛的日照、悬殊的昼夜温差与独特的砂壤土质,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禀赋,共同孕育出民勤蜜瓜独有的清甜风味,这是沙乡瓜果最本真的“竞争力”。

每到蜜瓜丰收时节,穿行在民勤的蜜瓜种植基地,宛如步入一座生机盎然的“百瓜园”:金红宝裹着琥珀色外衣,西州蜜散发着浓郁果香,白兰瓜挺着圆润饱满的身姿,上百个品种在藤蔓间争奇斗艳,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绘就出一幅独具风情的田园丰收画卷。

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日光温室培育、错峰种植等技术创新,民勤蜜瓜成功实现了从“一季有瓜”到“四季飘香”的产业升级,打破了自然条件对种植周期的限制。“我们建立了露地、大棚、温室相结合的多模式生产体系,创新推行‘两年五茬’与‘两棚轮换倒茬’等高效栽培模式。”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介绍,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蜜瓜实现全年均衡供应,更有效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民勤蜜瓜的品质与产量实现双提升。

当地集成推广穴盘育苗、生物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配套建设自动化卷膜通风系统,使温室利用率显著提高。通过科学规划不同茬口的生产周期,配合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既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连作障碍”问题,又实现了蜜瓜的周年化稳定供应,成功化解了市场“旺季过剩、淡季短缺”的供需矛盾,为产业健康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

技术创新让曾经的沙荒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收成镇珍宝村的连栋温室内,即便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绿意盎然,一颗颗反季节蜜瓜缀满藤蔓。种植大户王永刚俯身轻抚着金黄的果实,眼角漾开丰收的笑意:“以前一到冬天就只能歇着,如今靠着这些新技术,冰天雪地照样能种出优质甜瓜,价格翻番不说,客商还抢着要!”他的话语里,满是对现代农业科技的信任,更藏着对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

颗颗饱满的蜜瓜,不仅凝结着民勤人与风沙共生的智慧,更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黄沙漫漫到硕果累累的生态奇迹。在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上,“沙窝种金果、绿业富百姓”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为这片沙海绿洲注入持久的发展活力。

“我们将全力推动蜜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多元业态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这颗‘沙漠珍馐’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陈芳说。


电商重塑价值链 多元营销为产业腾飞插翅

2019年春天,对27岁的魏泽来说意义非凡。

这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民勤小伙,带着一身闯劲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辞职回乡创业,把根扎回这片生他养他的沙壤。彼时,他敏锐地嗅到了家乡蜜瓜产业中蕴藏的新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县里把特色农业作为发展重点,这正是我们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好平台。”如今,通过手机屏幕和飞驰的快递车,魏泽让民勤蜜瓜的甜香飘向了全国的千家万户,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魏泽的返乡创业路,正是民勤蜜瓜销售模式蝶变的生动注脚。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民勤瓜农都绕不开“看客定价”的被动局面——客商开车到地头,出价高低全凭市场行情,农民辛苦种出的好瓜,收益却攥在别人手里。直到电商的春风吹进沙窝,“专业市场+电商+快递”的组合拳,给民勤蜜瓜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产地直销、线上接单的新模式日益成熟,让瓜农们在市场交易中真正挺直了腰杆。

“以前是客商说了算,现在手机上就能谈生意,价格透明,出货还快!”收成镇兴盛村党支部书记张锋的话,道出了所有瓜农的心声。每年金秋时节,民勤蜜瓜交易市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打包工人熟练地给蜜瓜套上防护网,快递员拿着扫码枪逐一登记信息,大货车的引擎声此起彼伏,满载着新鲜蜜瓜驶向全国的物流枢纽,将沙乡的甘甜送往各地消费者手中。

“从地头到云端,看似只是一个销售渠道的跨越,却让民勤蜜瓜的销售半径扩大了上千里。这场销售变革,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数字的飙升,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陈芳介绍,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像魏泽一样的年轻人返乡。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回到乡村,把直播间直接搬到瓜田旁,用镜头讲述沙海种瓜的奋斗故事,让“民勤蜜瓜”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回望“十四五”,民勤蜜瓜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沙壤地上的传统瓜田升级为现代化“智慧车间”,地头收购的传统模式迭代为“云端直销”的现代化流通体系。金黄的蜜瓜不仅以优质品质赢得市场青睐,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果”,在广袤的沙海绿洲间谱写了“产业兴农”的生动篇章。

展望“十五五”,这颗承载着沙乡希望的“沙漠珍馐”正积蓄新的发展动能。民勤县将持续延伸蜜瓜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推动蜜瓜产业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让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擦越亮,让产业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记者 马静娜 胡雨濛 通讯员 马爱彬)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网
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366711文章数 3910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