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人民法院以财产发现、控制、处置、分配为主线,通过“全流程标准化、款物管理精细化、立审执一体化、智能监督穿透化、综合保障多元化”五维发力,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规范化执行体系。
为打造精准、规范的执行模式,克什克腾旗法院对此前执行系统上的37个流程节点进行了“显微镜”式的分解。如将财产处置环节细化为财产查控提起、权属初步调查等12个子节点,将案款发放环节分解为案款到账确认、多债权人间的认领分配、发放方案审批等6个步骤,并对每个节点配备明确时限、明确动作、明确材料的工作指引卡。
“对于我们这些‘执行新手’来说,该模式就像一本‘执行教科书’,既能确保执行案件规范办理,又能让我们避免出现操作差错。”法官助理高海峰感叹道。
每天早晨8点,案款管理员会准时开始系统巡检。康文韬也是其中一员,他会从案款管理系统中筛选出24小时内所有进账款项,并立即在“执行工作群”内发布“今日到款清单”,督促承办法官尽快办理。案款到账后,实行“3﹢7”超期预警机制,即承办法官3日内必须认领、10日内必须发放。今年以来,克什克腾旗法院案款平均发放周期缩短至5.2天。
扣押物管理员则管理着一个庞大的“电子资产库”。小到一块手表、大至一套房产,每一件扣押物品都会被贴上专属二维码标签并录入资产管理系统。扫码后,扣押物品的查封时间、保管地点、实物照片、评估价值、处置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对于车辆、房产等需要及时处置的财产,查封后系统会自动提醒“7日内启动评估程序”。
“双专员﹢数字化”的工作机制,为克什克腾旗法院织密了管理安全网、拧紧了廉政安全阀。同时,克什克腾旗法院将执行关口实质性前移,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实质转变。
在立案阶段“重引导”,立案大厅工作人员会对原告方当事人出示并重点讲解《执行风险告知书》,引导原告尽可能提供详细财产信息。在审判阶段“固成果”,对于有给付内容的案件,承办法官在庭审中会着重对财产线索进行审查和固定;调解或宣判时,会责令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当庭签署《自动履行承诺书》,并告知其拒不履行会面临的严重法律后果,强化其履约意识。在执前阶段“强督促”,执前督促团队成员会向被执行人发送《执前履行督促函》,并同步发起第一次网络查控,如有发现财产线索将立即依法采取控制措施。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通过执前督促程序成功督促自动履行案件962件,执行完毕金额约2466万元。
为强化监督和管理,克什克腾旗法院还组建了由办公室、政治部、审管办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的规范执行督察组,使之担任“流程质检员”和“数据预警官”,对系统入口、超期预警、款物发放、电子卷宗、执行队伍进行数字化管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执行建设,完善立审执联动机制,让生效判决的‘白纸黑字’更快更好地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克什克腾旗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舒广如是说。
(人民法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