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素英(右)在实验室开展小麦育种研究。(资料图片)
![]()
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年轻的育种人。本报通讯员 李莲萍 摄
![]()
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育种基地。本报通讯员 王旭光 摄
面粉熟化、高汤入味、油炸脱水......11月7日,位于濉溪经开区的顺发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新产线上,一块块新鲜出炉的面饼经过加工、包装后,随即装箱待运。
“我们产的方便面可泡、煮,还可以干吃,对面粉的筋度要求很高。”顺发公司生产部经理任玲说,公司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江苏产的强筋小麦。近年来,顺发公司的部分生产原料虽在濉溪实现了本地化供给,但是强筋小麦供应仍依赖外地。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濉溪县如何破题优质小麦?记者近日前往该县多家科研机构、企业进行采访。
一次突破
填补育种空白
“过去是从加拿大、美国引进强筋小麦作为面粉原料。后来我们逐步改用苏南种植的红麦,实现了强筋小麦的国产化替代。”在顺发公司车间,任玲告诉记者,濉溪当地小麦筋度不够,做不出面包粉。
近年来,国产强筋小麦品牌不断涌现,带动了国内面食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强筋小麦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市场变化,濉溪能种出适销对路的强筋小麦吗?
作为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的推广研究员,周素英对于强筋小麦的经济价值印象深刻:“国内研究强筋小麦走在前列的是河南新乡农科院,他们研制的新麦58基本达到进口强筋小麦的品质,这一麦种以1600多万元实现转让。”
科研成果转化成真金白银,引起了周素英的深思。而她的思考来自育种上的一次突破。
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同属黄淮南片,每年都有二三十个品种的生产试验,濉溪也承担其中一项国家试验项目,但是该项目却不是安徽的品种。“河南品种占黄淮南片的九成,我们难道培育不出自己的强筋小麦?”“不甘心”的周素英暗下决心。
育种不易,一般需要10年左右。从2000年前后,周素英骑车沿着泥泞的道路,从家到试验站奔波50里地,开始研究工作。多年后,她培育的试验品种终于取得突破。
2012年,周素英培育的濉1216麦种参加品种试验,“当时县里能育种的不多见,省里破例将我的麦种推荐到国家审定。”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后,濉1216在黄淮南片推广,不仅产量高,而且抗赤霉病能力强。随后,周素英又培育出濉1309、濉1615等抗倒伏优质品种。
“濉溪全县205万亩小麦,濉1309已经种植了50万亩,约占四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周素英还有一个濉1808是2023年审定的新品种,它就是强筋小麦品种。
、多次实践,周素英的付出证明了濉溪县种植强筋小麦的可能性。不过,目前的濉1808还只能作为配粉,它的筋度不足。
“今后,我们的农技人员要进行技术集成,加强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希望通过‘一村一品’的方式,一个技术员就能直接作指导。”周素英向县里建议,在一村一庄连片种植,适度增加强筋小麦播种面积。
人才抱团
共育适销品种
“我这个人闲不住!”11月6日上午,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超坐在会议室里,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20世纪90年代,一人一摩托,刘超做起了种子经纪人。
一次,刘超跑到河南种子市场,看到收来的种子经过加工包装就能卖钱,“这事管干!”于是,他在濉溪弄了个仓库,收起了麦种。交友广泛的刘超大手一挥,和几个合伙人干起了粮食生意。
1998年筹备面粉厂,1999年拿到了生产许可证,刘超又办了一家种子公司,买卖一时红火起来。谁曾想,2000年初,由于不懂相关法律规定,种子销售出了问题,赔得血本无归。从那时开始,他对“一粒种子”有了敬畏心。此后,他成立柳丰种业、请来科研团队,通过买断种子的方式,走上育种之路。
从“二手贩子”到科研育种,刘超的经历是濉溪县种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地很多企业都是从门市部起步,然后买断种子,一步步打开市场。
“企业育种,市场针对性更强,但有时也存在种子‘水土不服’情况。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想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刘超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种业企业22家,从事自主研发育种的单位12家,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6个,去年向全国输出良种5.8亿斤。不过,企业育种多而不强,没有自己的大单品。
所谓“大单品”,是指销售量达2000万斤以上的小麦品种。“目前,河北、河南的种子依然是主力品种,特点是优质麦、强筋麦居多。而我们的大部分产品是低价竞争,市场竞争力相对不强。”刘超坦言,扶优小麦,关键要实现人才抱团。
以强筋小麦为例,虽然在科研方面有突破,但在推广应用方面,由于产量低,群众种植意愿不高。
难题如何解决?刘超建议,打造“试验站+企业”联合模式,把企业的科研团队和试验站资源整合起来专职搞科研,企业负责科技成果在地转化,共同育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明年5月,我们将举办一次小麦产业论坛会,届时将邀请全国的科研院所、大企业(面粉企业)、种植大户参会。濉溪自育的品种和外地品种一起展示,了解市场行情,打通市场销路。”身兼濉溪县种子协会会长的刘超,如今又多了一个绰号“刘大胆”,他希望自己的“大胆”,能够让科研、企业真正实现强强合作。
搭建平台
集聚科研力量
这几年,周素英的身边多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院校,在试验站的一方天地里开始自己的历练之路。
2023年,在濉溪县农业农村局二级机构工作的王亚平,调入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成为扎根站里的第一位年轻人。
“我201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当时站里缺年轻人,我从局机关调来后,从事育种相关方面的研究。”梳着马尾辫、有些腼腆的王亚平告诉记者,虽然站里跟机关工作不一样,要经常下田,但是能发挥自己专长,能够在基层一展身手。
也就是从2023年起,濉溪县一口气招了15位农业院校毕业生,而且大多是研究生学历。年纪轻、学历高,这批年轻人的到来为濉溪未来的农业科研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人才引来了,如何用好人才,就要解决“留”和“育”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周素英等一批老专家即将退休,“一老一小”之间缺乏中生代接续,年轻人谁来带、怎么带?
“我们想把这批年轻人编入到县里各个农业专家团队中,争取用5年时间,把他们培养成育种方面的中流砥柱。”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梧林告诉记者,“十五五”期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成立种业创新联盟,将高校、科研组织和企业联合起来,统一搞科研。
“县里的种业头部企业都有科研团队,但是比较分散,成立联盟就是要抱团发展,通过共享实验室、实验设备,以五铺农场5000亩核心育种田作为试验田,培育优质农作物。”刘梧林说。
眼下,在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的200亩试验田里,周素英奔忙在田间地头,细心观察刚刚种下的麦苗。
“今年出现迟播的情况,我们在品种选择上要作调整,在半冬性和弱春性之间找到合适的麦种,实现晚播早收,抢回失去的时间。”在周素英的身后,播下去的种子开始深入土地,为来年的丰收积蓄能量。
■ 本报记者 钱定果 吴永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