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青瓦,秋风轻拂竹影。10月15日,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小学的小锦宝们踏着诗圣当年的足迹,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千年诗意的浸润中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草堂一课”。
穿过苍苔点点的石径,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驻足于一道道承载着时光的木门前。正门的庄重肃穆,大廨的官仪遗风,诗史堂的沉郁顿挫,柴门的田园意趣,工部祠的虔诚追念——每一扇门都在低声诉说着故事。
![]()
![]()
当讲到“柴门”原是杜甫为避世乱亲手搭建的简朴院门时,讲解员轻声吟诵:“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一刻,诗句与实景悄然重合。
![]()
![]()
![]()
走进杜甫的茅屋,竹篱围合,草顶低垂。孩子们轻轻触摸着泛黄的墙壁,恍惚间仿佛听见了千年前那个秋夜的风雨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讲解员动情讲述着杜甫在困顿中依然心系苍生的情怀,锦宝们凝神静听,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
![]()
![]()
活动最精彩的环节,当属草堂非遗寻根——泥塑体验课。在刘作君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与“泥人蔡”非遗文化的温暖对话。刘老师娓娓道来这门古老手艺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将传承的种子播撒于一颗颗童心。
![]()
![]()
随后,孩子们挽起衣袖,让温润的陶泥在指尖流淌、苏醒。他们模仿着传统器物的形制,专心致志地捏塑着:圆润的陶罐、古朴的陶壶、曲颈优雅的陶天鹅……各式各样,憨态可掬,一方方朴素的泥巴,被赋予了生动的形态与灵魂。这不仅是巧手与匠心的锻炼,更是一次与古老文明跨越时空的亲切握手,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亲身参与中变得可感、可触。
![]()
![]()
![]()
课程结束,孩子们手捧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踏上归途。柴门吱呀,似在作别;竹林沙沙,仿佛吟诵。这次特殊的“草堂一课”,不仅让学子们领略了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春雨般渗入他们成长的心田。千年诗脉,正通过这些明亮的眼睛,流向更远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