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探访“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秦岭深处,人与自然“双向奔赴”

0
分享至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系列报道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深处,人与自然“双向奔赴”

今年9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报说,新认定26个生物圈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的周至生物圈保护区和大青山生物圈保护区。目前,中国有36个保护地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检察日报》将连续推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系列报道,讲述检察机关参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上,秦岭山脉宛如一条巨龙,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周至保护区”)恰似龙脊上一片闪耀的鳞甲。今年9月,周至保护区获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秦岭北麓首个入选该网络的保护区,秦岭再一次以崭新的姿态引起世人关注。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云卷云舒,飞鸟翔集。走进周至保护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绿水青山皆为邻”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当地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这背后,是多方力量的齐心守护。

一泓清水入黄河



2025年3月,检察官查看秦岭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场取水采样。

秦岭被誉为耸立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央水塔”。周至保护区内共有大、小河流14条,其中湑水河流经汉江汇入长江,其余13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注入黑河,经渭河汇入黄河。周至保护区所在地不仅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水资源补给区。

“小时候,这里的水可清哩,我们经常在里边捞鱼。”家住周至县东关村的王大爷提起记忆里清澈的蚰蜒河满是怀念,“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就成了垃圾场,大伙儿都绕着走了。”

王大爷口中的蚰蜒河位于周至县终南镇,流经多个行政村后最终汇入黄河。终南镇东关村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恒州之地,蚰蜒河东关村段是当地有名的八景之一。2021年7月,周至县检察院接到举报线索称,渭河支系蚰蜒河水体污染严重。

周至县检察院迅速采取行动,通过现场勘验、询问、走访等方式,发现蚰蜒河之所以被污染,主要是附近村民常年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并在河道及两岸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最终形成了长约720米、宽约1.5米的黑绿色水体。水面漂浮大量塑料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并伴有强烈刺鼻气味,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周至县检察院立即委托第三方技术公司对现场水质进行检测。经过多点取样,发现所有检测点位pH值、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项指标均超出五类水标准5倍至20倍。

“垃圾清理是一时的,要想重回‘清泉石上流’,就必须从源头进行治理。”办案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河流两岸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生活垃圾转运不规范,要想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眼前。

经过详细调查取证,周至县检察院向该县生态环境局、终南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建议两部门依法及时全面履职,整治涉案黑臭水体。然而,办案检察官在后续跟进监督中发现,黑臭水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受到侵害。2021年10月,按照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管辖要求,周至县检察院将该案移送至西安铁路运输检察院审查起诉。

诉讼期间,周至县检察院与该县生态环境局、终南镇政府多次召开水体整治推进会。周至县生态环境局制定方案并开展整治,最终新建污水管道722.4米、污水提升泵1座,将沿河37个排污口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该局在两岸约2400平方米岸带栽种绿植,进行生态修复。终南镇政府则负责对河底淤泥、河道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并向村民进行环保宣传,引导村民将垃圾倾倒至收集站内。

整治效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为此,西安铁路运输检察院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检察听证会,邀请环保领域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测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村民代表参加,各方通过现场实地查看,对整治情况进行了评判,与会人员对整治效果均表示肯定。随后,该院依法撤回起诉。该案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如今,蚰蜒河碧波荡漾,苇丛里传来清脆的鸟鸣,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嬉闹。“蚰蜒河又回到了当初的样子,我们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从这里路过了。”王大爷对回访的检察官感慨地说。

一抹青绿染秦岭



2024年12月,周至县检察院、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周至县法院联合开展秦岭边界巡查行动。

“秦岭的那一抹绿又回来了。”秋意浓厚,带着家人到秦岭赏景的西安市人大代表黄利娃,看着满山美景忍不住感叹。黄利娃是周至县某初中校长,他从小在秦岭的山里长大。这些年,他见证了秦岭生态的变化。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重点水利民生工程,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作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其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洞穿秦岭,途经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令人心痛的是,引汉济渭工程在秦岭周至段保护区内施工时,产生的弃渣被大面积堆积在周至保护区黄石板区域,形成黄石板渣场。该渣场共占用林地面积85.5亩,对该区域的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了秦岭生物多样性,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通过卫星遥感拍摄到的图片里,裸露的弃渣场像是秦岭被撕开的伤口,令人痛心疾首。”面对环境被破坏的情况,黄利娃积极向检察机关建言,“秦岭是祖脉,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我们必须要守护好子孙后代的绿色未来。”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周至县检察院通过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对现场情况取证调查。2018年4月,该院对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周至保护区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该局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对前述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检察建议发出后,该院持续跟踪监督,积极组织协调,解决工程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并先后4次召开黄石板渣场生态修复协调推进会,争取到生态修复资金980万元。修复过程中,因108国道坍塌造成外运土壤工作中断,该院又协调从洋县寻找土源,确保土壤质量和覆土厚度达到50cm。最终,黄土回填约2.8万立方米,栽种绿植2.8万株,绿化整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

修复完成后,考虑到该区域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周至县检察院与周至保护区管理局沟通,决定在修复区域布设多台红外相机,对动物种类、数量、频次等进行全面监测,以确保野生动物栖息不受影响。

“朱鹮展翅飞翔、金丝猴灵动跳跃、红腹锦鸡悠闲散步……修复区内好不热闹。”近日,出现在红外相机上的这一幕,令在场工作人员兴奋不已。通过多项检测数据,工作人员发现修复区域出现了多类野生动物活动的痕迹,有金丝猴、斑羚、红腹锦鸡等,也发现了喜鹊、红嘴蓝鹊等鸟类的身影。也就是说,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逐渐稳定。

考虑到生态修复工程具有体量大、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周至县检察院与周至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多次开展生态修复后的巡护工作,定期对黄石板渣场生态修复情况进行隐患排查、检查,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2023年5月,该院对黄石板渣场修复后整体情况进行无人机航拍,确认复绿种植的树木存活率高、长势良好,修复现场再无破坏情形。

独木不成林。今年6月,引汉济渭工程沿线检察机关联合开展了“首届引汉济渭枢纽工程毗邻区生态环境检察协作联席活动”。周至县、洋县、佛坪县、宁陕县四地检察机关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引汉济渭枢纽工程毗邻区生态环境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明确从7方面强化协作配合,共同筑牢引汉济渭枢纽工程毗邻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屏障。

一片冰心护生灵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大熊猫。

周至保护区作为西安市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中国关键生态屏障,保存有完整的秦岭北坡植被垂直带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保护区内栖息着川金丝猴、大熊猫、秦岭羚牛等珍稀物种。目前,该保护区已经记录野生植物1823种、野生脊椎动物376种、昆虫1435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2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

在周至保护区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一种举止优雅且警惕性高的动物——林麝,它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7年,周至县检察院在办理王某、陆某非法收购、出售珍贵野生动物制品一案中,查明陆某在自己家中向王某出售林麝麝包2块、33.8克。该院对二人提起公诉后,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案件办结后,该院联合周至保护区管理局、小王涧国有生态林场等4家单位开展“严禁非法捕猎”普法宣传,多维度推动秦岭珍稀动物保护,同向发力构建“共治都管”格局。

2022年5月,秦岭脚下的一农户家,闯入了一个“不速之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周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该县公安局、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及村镇有关人员一起,开展解救行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羚牛被顺利送往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检察机关参与野生动物解救保护,是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生动实践。”参与羚牛解救的公益诉讼干警说。

同年11月,周至县检察院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细鳞鲑等栖息的黑河水源地,保护标识欠缺、宣传不到位,且曾发生过非法捕捞事件。该院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法向周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收到检察建议后,该局立即制定整改方案,加大巡护力度、张贴宣传标语、健全管理机制。

石崖峭壁上,林麝在攀登跳跃;林海山野间,羚牛在啃食新绿;碧波荡漾里,细鳞鲑穿梭自如……这些生动画面的呈现,少不了“检察+”多元监督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周至县检察院与该县林长办、河长办建立“林长+河湖长+检察长”工作协作机制,与眉县检察院、太白县检察院签订《太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检察监督跨区域协作协议》,有效推进秦岭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一缕乡愁话振兴

“这里真是太美了,难怪有‘世外桃源’的美称!”秋日,漫步在秦岭腹地海拔1700多米的老县城村,篱笆农家、鸡犬相闻,老建筑、古城墙等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厚重的生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老县城村,坐落于周至保护区腹地的太白山东岭下,古称“佛坪厅”,先后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安市第一批传统村落。然而,名村美景也曾面临着文物保护与秦岭生态维护的难题。

颓圮的篱墙、未认证的古树、倾斜的景阳门、缺失的地理标识、薄弱的基础设施……2022年5月,周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发现了老县城村相关隐患,传统村落亟需“抢救”。

周至县检察院依法向周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住建局、文旅局及厚畛子镇政府等4家单位制发检察建议。随后,各部门协同发力,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行动,联手为老县城村保护提供全方位支持。

针对检察建议提出的百年云杉未被认定为古树名木问题,周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积极行动并及时申报。2024年11月4日,该局上报的4株云杉被西安市政府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老县城村的古建筑,如‘荣聚站’、城门、庙宇等大多因年久失修或者自然灾害出现损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难以解决。”周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张良告诉记者,面对“佛坪厅故城”保护不力现象,该院积极与周至县文旅局联手织密保护网。

通过无人机取证、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等方式,周至县文旅局制定了整改方案,并向财政部门申请3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佛坪厅故城”修缮。目前,这笔专项资金已全部划拨到位,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

“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推动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的局面,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极大保护。”周至县文旅局文物科负责人高小猛说道。

为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周至县检察院还联合该县文旅局会签《检察公益诉讼促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作机制》,共同促进“佛坪厅故城”整体保护。与此同时,厚畛子镇政府、周至县住建局针对检察建议内容,梳理出6大类14项问题清单,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30万元,对老县城村的部分基础设施进行整改提升。

整改后,老县城村更有生机了。青石板铺就的曲径蜿蜒至丛林深处,老街边增加的路灯温暖明亮,传统村落标志一目了然……好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图景。

“今年,‘农家乐’总接待量达1.5万余人次,户平均收入6万元。大伙儿通过养殖土猪、中蜂,种植土豆、山茱萸等,实现了全村人均年收入2.53万元。”老县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平高兴地告诉记者。显然,老县城村在写好秦岭保护、乡村振兴、文旅康养这“三篇文章”中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之路。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于1971年发起设立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具有保护、科研监测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其空间结构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分别承担严格保护、科研活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功能。

中国自1979年首批保护区(长白山、鼎湖山、卧龙)入选该网络后,已有36个保护地被纳入,覆盖陆域及海洋生态系统。代表性成员包括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保护区、首个海洋/海岸带类型的南麂列岛保护区,以及2018年新增的黄山保护区。浙江天目山—清凉峰保护区通过扩区申请。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2025年9月在杭州举行并通过《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与《杭州宣言》,系该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2025年9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报说,该组织新认定了26个生物圈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的大青山生物圈保护区和周至生物圈保护区。至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的保护区总数达到785个。

(来源:检察日报·公益周刊 作者:王梁 朱迪 宁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最高人民检察院 incentive-icons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
40093文章数 3635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