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答应合作抗日,两党开始接触谈判。但老蒋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点头的,因而内心不情愿,在很多方面仍然设卡,对共产党的武装限制得很厉害,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达成一致。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自身有覆灭之险,老蒋才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但只提供三个师的编制。
这三个师能得到粮饷后勤方面的一定支持,其余的共产党武装人员就要自己想办法了。时局艰难,我方高层没有再纠缠这些细节之事,而是令主力部队迅速渡过黄河投入到抗日前线。
后来八路军不断在敌后发展,实力越来越壮大,光靠国民政府给的编制已完全不够,此时我党的部队也足以独立自主生存,于是就陆续成立了五个纵队。
这五个纵队虽然不及三个师出名,但也为抗日事业和我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他们的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谁?后来的去向又如何呢?
![]()
八路军第一纵队
第一纵队的成立,是中央为统筹山东全局而设的,没办法,当时山东的情况太乱了。
在1936年,由于山东党组织被严重破坏,中央让黎玉出任省委书记,重新把网给搭建起来。黎玉确实有能力,重新去发动群众、联络同志,很快又发展出一支队伍。
全面抗战爆发后,黎玉带领山东省委接连发动多次起义,在敌后建立起多个抗日根据地。
到1938年4月黎玉去延安汇报工作时,各地起义武装整编而成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已有25个团、2万余人的正规部队,另还有1万多民兵。
![]()
这个结果让毛主席极为欣喜,当即决定派出主力115师前往山东,一齐扩大革命声势。同年11月,115师麾下陆陆续续开拔,一直到次年3月师部主力才全部入鲁。
此时115师在山东有8千多人,可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改编而来的山东纵队已高达4万多人。
两支部队互不统属,都是直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弱干强枝的情况很尴尬,双方一度产生了矛盾,以至于局面没能像预想中那样打开。
为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中央特于1939年8月1日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由徐向前担任司令员,朱瑞担任政委。
![]()
徐向前可是红军时期就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杰出统帅,资历、战功都够,大家很信服。因此第一纵队抵达后,山东纵队机关主动并入,短期内局势好转了不少。
然而,115师毕竟是正儿八经的主力,跟第一纵队始终没有完全融合,慢慢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徐帅担心这样下去麻烦会越积越多,就在1940年6月与朱瑞、黎玉联名致电中央:
“建议115师归建(第一纵队),徐拟任师长,陈光副,罗荣桓政委”。结果呢,徐帅很快就奉命回延安筹备七大,此后再也没来到山东前线。
徐帅一走,第一纵队就失去核心、名存实亡,山东纵队则恢复建制。1941年1月,八路军第一纵队番号撤销
![]()
八路军第二纵队
这支部队跟115师344旅的渊源就非常深,1938年3月,344旅听从中央指示前往晋东南发展,抵达后发现这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几乎没什么阻力。
如此背景下,344旅决定分兵,一部分由政委黄克诚率领,继续留在晋东南,另一部分则是旅长杨得志带队,穿越平汉路,前往冀鲁豫开辟根据地。
这两部分发展得都非常不错,尤其是晋东南地区建立起了一支又一支抗日武装。为了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1940年2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宣告成立。
上级本来打算让黄克诚出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但黄自认在军事方面有所欠缺,便申请另寻他人出任司令员,自己担任政委即可。
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商议过后,决定让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暂兼第二纵队司令员。
![]()
后来时局变化,第二纵队只留下部分兵力在晋东南坚持战斗,主力前往冀鲁豫边区与杨得志会合。
随即第二纵队机关进行改组,杨得志出任司令员,黄克诚仍是政委,下辖344旅、新编第2、第3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
不过此次会师只有短短一个月,黄克诚很快就接到新命令,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南下参加华中地区的斗争,杨得志则继续留在冀鲁豫边区抗日发展。
后来冀鲁豫边区遭到日寇、顽军的多重打击,根据地日益缩小。为应对新的形势,鲁西并入到了冀鲁豫,两区的主力部队都编入第二纵队,司令员不变,政委改由苏振华担任。
1941年12月,出于实际需要,第二纵队实行小团编制,这时冀鲁豫其实已经不需要大规模野战番号了。半年后,第二纵队被撤销。
![]()
八路军第三纵队
这支部队主要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抗战爆发后,中央委派孟庆山等干部前去冀中,配合中共平汉线省委和保属省委组建的抗日武装。
另一部分则是吕正操所率的起义部队——人民自卫军。两部合力开辟出冀中抗日根据地,多次击败击败日寇、日伪的入侵,吸引周边的义士不断加入。
1938年5月,冀中的各支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由吕正操出任司令员。他们在冀中地区驰骋数年。
到1943年8月时,吕正操奉命率赴晋西北地区保卫党中央,第三纵队这个番号就已完成历史使命,于次月被撤销。
![]()
八路军第四纵队
在八路军的历史中有过两个第四纵队,一个1938年5月,中央为在冀东开辟根据地,让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而成,他们参与了著名的冀东大暴动,一度也发展出十万之众。
可惜日寇很快就发起反扑,我军在华北平原难以抗衡,只能撤退到平西地区,一路损失惨重。1939年2月,中央还是想在冀东发展出一片势力来,便新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担任司令员。
第四纵队随即撤销番号,部队并入冀热察挺进军。可惜萧克没多久处决了冀东抗联司令员高志远,宋时轮、邓华愤而离开,整个抗日都没能如预想般打开冀东的局面。
另一个第四纵队就是前面说的黄克诚率部南下后,1940年4月与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合编而成的,司令员彭雪峰,政委黄克诚。
这支部队迅速在华中地区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四纵队番号被撤销。
![]()
八路军第五纵队
前面已经有两个纵队跟黄克诚有关系了,这第五纵队还是如此。
1940年7月,黄克诚率领部分兵力奔赴皖东北地区作战,次月中央下令将皖东北地区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合编为第五纵队,黄克诚一人身兼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等多项职务。
他们也开辟了一些小型根据地,不过短短三个月后皖南事件爆发,随即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仍兼师长和政委。
![]()
这五个纵队,有的曾下辖过主力旅,级别上与115、120、129三个师所差无几,虽然五大纵队存在的时间没有那么长,但他们深入敌后所做的抗日贡献还是不能忘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