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解放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东北野战军在此次整编中改为第四野战军,下辖12、13、14、15这四个兵团。
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无可争议,毕竟两人在东野时期就已领导一个兵团,资历、战功等各方面都非常突出;
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原是野战军参谋长,与司令员政委并称“林罗刘”,由他率领一个兵团别人也不会有意见;
但15兵团司令员邓华比较特殊,在猛将如云的四野中,各方面与邓华相近的人并不少,李天佑、洪学智、韩先楚等,李天佑还曾几次指挥过邓华。
要论东野纵队一级,李天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为何在兵团司令员人选方面,李天佑却未能竞争过邓华呢?
![]()
一、两大名将的资历
李、邓二人在历史脉络中长期不分伯仲,有些阶段李天佑还要比邓华级别稍高。
土地革命时期,李天佑担任过红3军团5师师长、红1军团4师师长。邓华担任过红1军团的1师政委和2师政委,都是主力部队的师级干部。
抗日战争初期,李天佑担任115师343旅686团团长,是八路军首批主力团团长之一。邓华则出任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主任,那时两党合作编制进行了一些调整,政治处跟我党原来的政治部有些相似,比主官的级别偏低。
李天佑没过多久升为343旅代旅长,正儿八经的八路军旅级,这比邓华进步得更快。
只不过李天佑1938年5月就因病离开一线,辗转延安、西安治疗未愈,最终前往苏联就医。这一去,直到1944年才回国,因无合适位置,就留在延安后方。
![]()
邓华起步虽有所不及,但他抗战时都在军队,慢慢也就赶了上来,成为八路军旅级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李天佑和邓华最初都在后方军区工作、又同在1947年升为纵队司令员,看起来职务相当。
但李天佑是跟着司令员出发的五位高级干部之一,且他率领的1纵地位高过邓华领导的辽吉纵队(后改称7纵),所以实质上李从这时开始就胜过邓了。更何况,李天佑还直接指挥过邓华。
1947年6月的四平攻坚战,李天佑统一指挥1纵、辽吉纵队、6纵17师等部;1948年3月的四平收复战,李天佑统一指挥1纵、3纵、7纵、独2师等部,两次邓华都在李天佑麾下。
![]()
这里多提一句,本文开头说李天佑是东野纵队一级的第一人,原因就在于他四平收复战时已实际指挥10个师,这达到了兵团规模。
且东野最强的五个纵队,李天佑指挥过四个,除上述说的1纵、3纵、6纵外,天津战役时2纵也听从他的命令。这两大成就,在东野纵队一级里绝无仅有。
东野改编为四野设立了四个兵团,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三位兵团司令员无法替代,按道理来说空缺出的那个,让东野纵队级第一人顶上没什么问题吧?
可结果却是花落邓华,令许多人颇感意外。为何会如此呢?主要也是跟四平攻坚以及战争形势的变化有关。
![]()
二、两大名将的分歧
在战役打响前,我军通过情报侦查,得知四平城内的国民党军人数在1.5万至2万左右。依照这个兵力,我军动用了7个师共10万人攻城,本来以为差距如此悬殊,打赢是十拿九稳,没成想发展偏离了预期。
守将陈明仁很有头脑,他在城外并未过多阻拦,选择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市区,依托建筑工事来作战。
为尽可能争取到时间,陈明仁把美国援助的成袋大米垒到阵地上加固,还撒了许多黄豆来增加阻碍,搞得缺乏巷战经验的我方非常头疼。
最麻烦的是,激战的过程中我军一线人员发现,敌方部队似乎远远超出事先所知,打完一波又涌上来一波,还都很顽强,以至于其核心城东地区始终无法突破。
![]()
邓华辽吉纵队下的1师师长马仁兴牺牲,前方也迟迟没有传来捷报,这让生性谨慎的邓华满心疑虑,亲自去审问了俘虏。
通过俘虏之口,邓华得知陈明仁是让公务员、警察、车站、马夫等工作人员全部集结,仅简单训练了一下如何开枪就调上前线,如此一来总兵力已超过3万。
为了让这些原先的非军事人员拼命,陈明仁在每条防线都设立督战队,谁敢逃跑直接射杀,若前一道防线未接到命令擅自撤退,后一道防线亦可开枪。
巷战不同于野战,不会出现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的情况。只要有几个老兵,就能控制住防线上动摇的新兵,因此他们才爆发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
此番变数让邓华意识到,再按原来的兵力部署进攻,会极大地耽误时间。就申请再调一个纵队增援,李天佑却表示反对。
![]()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将意见汇报给野司。毕竟李天佑是攻城总指挥,上级还是觉得以李天佑的看法为准,照原作战计划执行。
事后证明,邓华的建议是对的,由于人数不够、久攻不下,给了敌人增援的机会,最终我方只能无奈撤退。
四平攻坚战我军以多打少却未能功成,自身伤亡还超过一万人,偏偏邓华提出过正确意见,李天佑没有采纳,这让两人有了一个对比。
等1948年再战四平之际,野司就想起了邓华的劝诫,动用10个师。准备充足的解放军,这次就一举攻克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野司首长们从四平之战看出了邓华的大局观,能从小事预见到战争走向,属于全面型人才,后来的平津战役,更是让邓华得到上级的青睐。
![]()
1949年初,东北、华北合力解决平津的敌人,最初野司准备先攻打塘沽,让邓华率2、7、9三个纵队去完成任务。
邓华到塘沽前线视察后,发现战场形势特别复杂,国民党军已构筑密集火力网,如果久攻不克天津那边的敌人可能会生出想法。于是邓华致电司令部,希望改变目标,先攻天津。
临时更改作战计划,是兵家大忌,全盘节奏容易打乱,搞不好会出大岔子,所以上级迟迟没有回复。
邓华急了,连忙表示希望司令部能派人来塘沽了解情况,如果进攻天津受挫,自己愿意承担全部责任,最终司令员同意他的意见,部队转而进攻天津。
在天津战役中,邓华受命指挥东集团,配合兄弟部队很顺利地拿下了胜利。
![]()
有见识、不盲从、有担当、能打仗,且可以一次指挥多个纵队,邓华各方面都符合兵团司令员的标准,领导用起来放心。
兵团司令员不仅仅只是能打仗就够,还得综合各方面来考虑,邓华或许在进攻方面不如李天佑、韩先楚等人迅猛,但由他来带领一个兵团,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
假如四野组建四个兵团时,解放战争还在胶着阶段,那猛将李天佑很有机会。
但15兵团是在1949年5月列编,大军已开拔南下,这时部队还会肩负一些政治、治理、统战之类的非战斗任务。如此背景下,儒将邓华显然就要更合适一些。
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华的确有这个能力,不但指挥兵团南下一路打到海南岛,还在朝鲜战场上大扬威名,成为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