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天,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空战之王"赵宝桐,在北京英模大会上遇到了《人民日报》女记者王金凤。
当空军司令刘亚楼,听说这位战功赫赫的飞行员,和女记者走得很近,立即下达一道命令:"调查这个女记者的身份!"
![]()
朝鲜战场上的"空战之王"
1951年11月4日上午10点26分,辽东安东机场上空响起刺耳的警报声。
赵宝桐驾驶着米格-15战斗机冲上云霄,耳机里传来地面指挥所的通报:"敌机6批共128架,进犯清川江、定州、博川地区!"
![]()
此时的赵宝桐,累计飞行时间只有65个小时。
对一名飞行员来说,这个数字少得可怜。许多老飞行员的飞行时间都在数百小时以上。可战场从不会因为你年轻就手下留情。
编队飞至价川上空,赵宝桐看到了敌机。
10余架美军F-84战斗轰炸机正在盘旋。大队长下令投掉副油箱,加速爬高,按战斗队形展开攻击。赵宝桐紧跟长机,向敌机扑去。
交火的瞬间,赵宝桐冲得太猛,一头扎进了20多架敌机中间。
四周全是敌机,几架F-84同时调转机头,炮口对准了赵宝桐的座舱。生死就在一瞬间。
![]()
赵宝桐猛拉操纵杆,飞机斜向上蹿升,串串弹光从机翼下掠过。
回过神来,赵宝桐发现4架敌机正在左转弯,露出一个空当。
他驾机冲过去,咬住一架敌机,果断按下炮钮。敌机机翼中弹,一头扎进西海岸的泥滩。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前方又出现2架敌机。
赵宝桐盯住其中一架,距离越来越近:500米、400米、300米。
炮弹正中敌机机身,飞机冒着黑烟栽向山坡,爆炸了。
![]()
首战,赵宝桐击落2架F-84,创下空3师的第一个战绩。
接下来的一个月零六天里,赵宝桐像一把出鞘的利剑。
12月2日,面对上百架敌机的大机群,赵宝桐击落2架性能更先进的F-86战斗机,座机被击中迫降在北朝鲜。
接着再次击落、击伤美机各1架。
到了23日,又是击落、击伤各1架,这次座机被击中,赵宝桐跳伞生还。
短短36天,赵宝桐击落6架、击伤2架敌机。
1952年11月23日,已是副大队长的赵宝桐率6架米格-15,迎战40多架敌机编队。
![]()
他放下减速板降低速度,三炮齐发,炮弹打在敌机尾部,敌机冒着黑烟坠落。
最终战绩定格:击落7架,击伤2架。
赵宝桐成为志愿军飞行员中战绩最高的王牌,获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两次荣立特等功。
人们叫赵宝桐"空战之王"。
![]()
英模大会上的意外相遇
1952年7月,赵宝桐接到命令:回国参加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
听到这个消息,赵宝桐的第一反应竟是失望。
战场上的战斗还在继续,陆军战友们还在地面作战,空军的掩护一刻都不能停。
![]()
回国开会?这不是离开战场吗?赵宝桐想的是尽快完成任务,立刻返回前线。
《人民日报》拿到了采访志愿军代表团的许可。
原定负责采访的记者突然患上牙疾,整张脸都肿了起来。临时换人,24岁的女记者王金凤顶了上去。
这个临时的变动,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
王金凤为了提前完成采访,赶到天津火车站。火车上,赵宝桐、张积慧、刘玉堤等空军英雄接受了采访。
![]()
王金凤写出了《首都人民热爱志愿军空军英雄》的通讯。
几天后,赵宝桐给《人民日报》打来电话。
"北京的学校和机关要我们作报告,可我事先没准备。能不能请那位女记者帮个忙?"
西单旅社的房间里,王金凤见到了闷闷不乐的赵宝桐。
"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王金凤问。
"我以为参加完运动会开幕式就能回前线。"赵宝桐说,"现在让我们到处作报告,这一待就是好几天。
![]()
战场上还在打仗,陆军兄弟还在等着我们空中掩护。"
王金凤听着赵宝桐讲述朝鲜战场的经历。
这个26岁的飞行员,12岁就成了孤儿,14岁进抚顺石油三厂当童工。
1945年参军,打过辽沈战役,1949年进航校学飞行。
苦难没有压垮赵宝桐,反而锻造出一种坚韧。
那天下午,王金凤帮赵宝桐整理出6000多字的演讲稿。
周末,两人约着去中山公园音乐厅。赵宝桐在台上演讲,王金凤坐在台下。
![]()
她发现赵宝桐并没有机械地念稿子,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讲得生动感人。
散场后,两人走到东单一家照相馆,拍下了第一张合影。
照片里的赵宝桐穿着空军制服,年轻英挺。王金凤站在旁边,笑容明朗。
![]()
刘亚楼下令调查身份
消息很快传到了部队。
"去开个英模会,倒开出个女朋友来了。"有人这样议论。
这话传到空军司令刘亚楼耳朵里。刘亚楼皱起眉头,立即下达命令:"调查这个女记者的身份!"
![]()
这不是多疑,而是职责所在。
赵宝桐是空军的王牌飞行员,掌握着米格-15的飞行技术和空战经验,这些都是军事机密。
一个突然出现在英雄身边的女记者,来历必须查清楚。
调查组很快拿出了报告。
王金凤,本名蒋励君,出身江苏宜兴的富裕家庭。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思想进步,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解放战争时期多次参加爱国运动,还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王金凤,成为《人民日报》最年轻的记者。
刘亚楼仔细看完调查报告,脸上的表情松弛下来。
政治清白,思想进步,有地下工作经历。这样的姑娘,可以放心。
不久后,刘亚楼见到了赵宝桐。
![]()
"金凤是个好孩子。"刘亚楼说,"你们两个要好好生活,共同进步。"
赵宝桐听到这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他知道司令员查金凤的身份,也理解组织的谨慎。现在得到了首长的认可,这段感情算是有了保障。
王金凤对这次调查并不知情,她只知道,自己和赵宝桐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这个在战场上敢于"空中拼刺刀"的飞行员,在她面前却显得有些笨拙。
赵宝桐不太会说漂亮话,只会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心意。
有一次,赵宝桐请王金凤吃饭。他提前把西瓜切好,整整齐齐摆在桌上。
王金凤大口大口地吃,赵宝桐就在旁边看着,笑得开怀。
![]()
这个场景,赵宝桐记了一辈子。
战场上的赵宝桐,驾驶战机在生死边缘搏杀,冷静果敢。生活中的赵宝桐,在喜欢的姑娘面前,像个大男孩。
两个人的感情,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悄悄生长。
![]()
天安门前的三个条件
1952年夏末的一个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金水桥上,给古老的城楼镀上一层金色。
王金凤转过身,看着赵宝桐:"我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赵宝桐爽朗地笑:"别说3个,30个也答应!"
![]()
"第一,我要坚持独立工作。"
"当然可以。"
"第二,我不当随军家属。跟着你调来调去,独立工作就成了空话。"
"我支持你的工作,绝不让你成为随军家属。"
王金凤顿了顿,说出第三个条件:"我的职业是记者,采访对象大多是男性,有时谈话会到深夜。希望你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我。"
赵宝桐沉思片刻,郑重点头:"这是你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完全理解。这一点,你放心。"
![]()
就在金水桥畔,两个人定下终身。
1953年8月5日,赵宝桐和王金凤结婚。婚礼很简单,部队开了个小会祝贺。
新婚不到一个月,赵宝桐接到命令:赴苏联莫斯科空军学院深造。
这一别,就是两年。
在苏联,赵宝桐拼命学习。一个连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的飞行员,在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等课程上全部拿到A等成绩。
![]()
只是他自幼当过童工,身体底子差,学习负担太重,肺病复发,1955年咳血被迫退学回国。
1956年初,著名胸外科专家吴英铠为赵宝桐主刀,切除了肺结核炎性假瘤,胸前留下一尺长的刀疤。
手术后,赵宝桐重上蓝天。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两人聚少离多。赵宝桐在锦州军区工作,王金凤在北京当记者。
直到1978年,赵宝桐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夫妻分居的日子才画上句号。
王金凤信守当年的承诺,坚持独立工作,从未当过随军家属。
![]()
赵宝桐也遵守诺言,无论妻子工作到多晚,从不过问,始终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1958年,王金凤30岁生日那天,赵宝桐用那双操纵过战斗机的手,亲手为妻子雕刻了一件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王金凤珍藏了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