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多年从事社会新闻观察,关注学术与国家安全之间微妙的边界。这起事件的主角袁克勤,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国企员工,日子过得朴实。少年时他对学习有极强的自觉,父母管得严,促成他一路上进,最终考入长春第三十三中学,随后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主攻中日韩关系。大学阶段,他对日本侵华史料的研究特别深入,超出同龄人不少。
1983年毕业后,导师看好他的潜力,建议他到日本继续深造,目标是多收集日本方面的历史材料,毕竟他是东北人,对731部队等议题了解不少。于是他去了日本,一举考上一桥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读研期间成绩优良,拿过多次奖学金,1987年顺利毕业。原计划回国,但毕业后突然失去消息,整整三年没有与国内联系,导师和家人都找不到他。1990年,他带着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日本,选择在北海道教育大学任教,教授 history 与国际政治。一边教书,一边他加入了日本国际政治协会,这个组织在日本对外政策咨询上具有影响力。
![]()
袁克勤在日本学术圈渐渐走红,国内高校也开始邀请他回国讲课,主题多聚焦中日关系与战后日本对战争的看法。到了1990年代末、2000年代,他频繁往返中日两国,讲座逐渐偏向日本的立场。2017年在吉林大学的讲座上,他提出日本也是二战的受害者这一观点,引起现场师生强烈反应,导师甚至叫停会议。此后,他仍在东三省转悠,参加学术会,摸底经济与基础设施数据。这些年,他名义上是教授,实际对外提供情报线索,服务对象指向日本机构和政府。
他个人生活也较为稳定,在北海道常住,育有子女,妻子为日本人,儿子袁成骥在日本长大。袁克勤的家庭与工作轨迹,折射出他在国际学术网络中的双重身份:一边是讲坛上的学者,一边是为日本提供情报的信息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安全部门早在2010年代就对他有关注,2019年之前的活动频繁化。有人疑他借助教授身份,在中国境内讲座时顺手收集数据,回传日本。对外界而言,这既是学术交流的正常样态,又隐藏着复杂的情报链路。
![]()
袁克勤的案情进入司法程序前,已呈现出明显的双轨态势:在日本长期建立的人脉网络,与他回国讲学时自然获得的知识资源,成为他执行情报任务的“放大镜”。他与日本相关组织的关系,逐渐暴露出问题的端倪。
![]()
2019年5月,袁克勤母亲去世,他从日本飞回长春处理后事,没多久就被国家安全部门带走审查。调查揭示,他长期以教授身份为掩护,接触东三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数据、基础设施细节,以及中日关系学术资料,向日本情报机构传递信息。这些材料表面上是学术数据,实则用于帮助日本分析中国实力。
在审讯阶段,袁克勤承认犯罪事实,承认长期按日本情报机构要求,从事对华情报活动。他所提供的情报线索,覆盖东三省的经济数据、基础设施细节,以及学术研究资料等,转手给日本的行为证据确凿。与此相呼应的,是多方回应的逐步揭示。
外交层面对该案的态度明确。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2020年3月回应日本记者时表示,袁克勤涉嫌间谍犯罪,已供认,正在审查。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通过官方渠道对袁克勤及其家属进行了互动,试图通过家庭渠道产生舆论压力。袁克勤的儿子袁成骥在日本长大,对父亲的事不甚清楚,却在日本方面的推动下公开表达“父亲被冤枉”的观点,要求中国方面放人。这一动作引发了两国关系领域的广泛关注。
2021年5月25日,袁成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父亲被冤枉,要求中国放人,并称此事影响中日关系。他的表态在日本媒体获得广泛关注,形成舆论热潮。随后,北海道教育大学方面也采取行动,组织师生联名,向中国大使馆施压,要求释放袁克勤。日本政府正式介入,向中国方面提出关切与交涉,寻求说法与处理路径。
中国方面的回应在2021年5月26日由赵立坚等人进一步明确。赵立坚强调,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已移送法院,强调案件属性与法律程序的独立性,要求所有相关方遵循法治原则,避免扩大事件影响。这一回应该对日方舆论构成一定压力,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传递清晰的信息:中国对危及国家安全的行为保持坚定态度。
进入2024年,长春中级人民法院对袁克勤作出判决,认定其违反反间谍法,判处六年有期徒刑。此结果标志着案件进入司法定性与量刑的阶段,显示出我国对间谍犯罪的惩戒力度与司法程序的严格性。袁克勤对判决不服,选择上诉。二审结果尚未公布,但从案情与一审判决的稳定性看,存在维持原判的可能性。
![]()
这一系列进展,说明国家在维护学术交流的同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对社会而言,这起案件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波折,更是对高校、学术界、以及跨境学术合作中潜在风险的现实警示。对于日本方面,舆论与官方互动的火药味在一定阶段里被推向高点,但随着法律程序的推进,回归理性、以法治为原则的处理路径才是最可取的方向。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将学术自由、人文交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对高校而言,学术研究需要开放的学术环境,但开放并非等同于无底线的情报交换。东三省作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重点地区,其数据与信息具有相对敏感性,如何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健康的跨境学术交流,成为教育与治理层必须共同面对的议题。
从社会层面看,公众对国家安全的认知正在走向更深层次的理性讨论。人们不再只谈“打击犯罪”,而是在反思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更健全的学术伦理、信息监管与数据透明机制。此次事件提醒我们,个人在追求学术成就与国际视野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道德约束。
对教育系统而言,学校与研究机构需要建立更清晰的合规框架,明确境外合作与信息共享的边界与程序。对学生与青年学者而言,既要保持求知的热情,也要增强对国家安全法规的理解,做到学术探索与法治底线相一致。对家国情怀的讨论,也应以事实为基础、以理性为导向,避免将个人命运过度政治化,伤及无辜。
![]()
在国际关系层面,这一事件也对日中关系的长期稳定提出了现实的考验。双方在信息披露、舆情管理与司法程序方面的沟通,将影响两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互动质量。各方应以冷静、克制与依法治理为原则,推动跨境学术合作回到正轨,避免因单一事件导致对国际学术生态的误解与撕裂。
作为长期关注安全与法治的记者,我看到的是一个国家不断完善自我保护机制的过程,也是对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再平衡。真正的答案不在于“谁出了错”,而在于“如何以更成熟的制度设计,确保学术探索的自由不被滥用,同时国家安全不被忽视”。这需要高校、研究机构、法治体系,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可持续、可监督、可评估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最后,给读者留一个思考:在全球化、信息化高度交错的今天,学术自由和国家安全到底应该如何去界定、如何去平衡?你怎么看待高校在跨境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我们共同探讨一个更清晰、更加稳健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