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闻宠物报道组11月19日消息 曾被视作盒马创始人侯毅跨界宠物赛道重要尝试的“派特鲜生”,近日确认将全线关闭。这一消息从多位宠物行业从业者及机构媒体处得到证实,距离该品牌首批门店亮相不过一年有余,而早在3个月前,其线下门店的经营困境已初露端倪——闪闻宠物8月在上海某派特鲜生门店的实地探访显示,虽产品琳琅满目,但门店内半小时无一名顾客入店。
![]()
作为曾在生鲜零售领域创下标杆的创业者,侯毅的此次折戟,折射出宠物零售赛道独特的行业逻辑与跨界创业的多重陷阱。
![]()
![]()
派特鲜生的诞生,自带侯毅鲜明的“盒马基因”。品牌定位中高端宠物消费市场,核心模式复制了盒马“线下体验+线上即时配送”的成熟框架:线下门店涵盖全球30余个品牌的宠物食品与用品,进口商品占比超60%,同步配套宠物美容、疫苗接种等增值服务;线上则依托第三方平台搭建配送网络,主打“1小时达”的即时服务。2024年初品牌启动时,侯毅曾公开表示,宠物经济是“下一个万亿级蓝海”,派特鲜生要以生鲜零售的成功经验为蓝本,打造宠物领域的“品质标杆”。彼时,项目还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开局看似顺遂。
![]()
但生鲜零售的成功逻辑,在宠物赛道遭遇了彻底的“水土不服”,这成为派特鲜生失败的核心诱因。侯毅赖以成功的“即时性溢价”策略,在宠物消费中完全失效:生鲜商品的核心需求是“新鲜与便捷”,消费者愿意为半小时配送支付额外成本;而宠物消费的核心诉求是“专业性与性价比”,宠物主在购买主粮、保健品时更关注成分安全性与价格合理性,对配送时效的敏感度极低。派特鲜生线上3公里的配送覆盖范围,既无法与京东宠物、天猫超市的全国配送网络竞争,线下门店15%-20%的价格溢价,又让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转向电商平台,形成“线上无优势,线下无客流”的尴尬局面。
![]()
定价与定位的失衡,进一步压缩了品牌的生存空间。派特鲜生以“高端”为标签,却未构建起对应的专业壁垒。其商品结构中,进口品牌占比虽高,但多为市面常见的流通品牌,缺乏独家代理或自有品牌支撑,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增值服务层面,承诺的“持证美容师”“专业健康咨询”等服务,实际落地中因兼职人员占比过高、培训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客诉率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定价、低价值”的错位,使得品牌既无法吸引追求品质的高端客群,又将大众消费群体挡在门外,最终陷入客群断层的困境。
![]()
(图片均来自闪闻宠物报道组)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加速了派特鲜生的退场。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达9800亿元,宠物零售板块占比32%,但市场格局已高度固化:线上端,京东宠物、拼多多“宠物品类馆”凭借规模化采购与价格优势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线下端,新瑞鹏、瑞鹏等连锁品牌以“宠物医院+零售”的模式构建流量闭环,依托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带动商品销售,单店客流稳定性远高于纯零售门店。派特鲜生“纯零售+高溢价”的单一模式,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几乎没有生存空间,2024年以来,已有12家同类区域性品牌因相似问题关闭,派特鲜生并非个例。
成本控制的失效,成为压垮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300平方米的线下门店多选址于上海核心商圈,租金成本居高不下;进口商品的采购、仓储及冷链运输成本,进一步推高运营压力;而线上“1小时达”的配送服务,因订单量不足导致单位配送成本是生鲜品类的3倍。数据显示,派特鲜生单店月均运营成本超20万元,而月均销售额不足8万元,持续的亏损让投资方失去信心,资金链断裂直接导致闭店决策的出台。
派特鲜生的折戟,不仅是侯毅个人创业的一次挫折,更为跨界宠物赛道的创业者提供了警示。宠物零售看似是门槛较低的“万亿蓝海”,实则对专业度、成本控制与差异化能力有着极高要求,单纯复制其他赛道的成功经验,忽视宠物消费的核心逻辑,必然会遭遇市场的反噬。目前,派特鲜生将陆续闭店,而宠物赛道的竞争仍在持续,如何平衡品质与价格、构建核心竞争力,仍是所有从业者需要破解的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