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我是说,比如在一个清明节的下午,阳光斜斜地照下来,把新长出来的草叶晒得有点发烫。你跟着家里人,去给爷爷扫墓。墓园很安静,能听到远处高速公路传来的、闷闷的车流声。你看着墓碑上那张有点褪色的照片,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爷爷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爷爷,他的墓在哪儿呢?好像从来没去过。再往上呢?那些更古老的祖先,他们的坟墓,是不是早就找不到了?
这么一想,感觉有点奇怪,对吧?我们总说慎终追远,可那些真正的“远”的痕迹,好像真的在慢慢消失。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从古到今,一直这样。
![]()
自然的力量是挡不住的。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跟朋友去一个偏远的山村写生。那里有一片靠着山脚的荒地,村里老人说,很久以前是片坟地。但你看过去,根本看不出样子了。只有几块石头半埋在土里,形状模糊。长年的雨水冲刷,把山坡上的泥土带下来,一层又一层的,慢慢就把那些矮矮的坟头给盖住了。可能再过些年,一场大雨,或者一次小小的滑坡,最后那点痕迹也没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要是碰上古代那种大洪水或者地震,整个村子都没了,何况是坟墓呢。
然后就是人自己搞出来的事。战争就不用多说了,你看那些历史书里,打仗的地方,什么都留不下。这太让人难过了。但还有一种消失,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就是盗墓。我有个同学是学考古的,他给我看过一些照片,是他們抢救性发掘一个被盗过的古墓。墓室里被挖得乱七八糟,棺材板碎了一地,陪葬品早就被洗劫一空。你就感觉,这不只是偷东西,这是把一个人最后的安息之地给毁了。墓主人可能还指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呢,结果被后来的人为了钱财,弄得不得安宁。想想就气得慌。
![]()
当然,也不是所有消失都因为天灾人祸。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要活下去,要发展。就像前些年,河南周口那边“平坟复耕”的事情,闹得挺大。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就在那边,他说起来心情很复杂。一边呢,是种地需要土地,坟头平了,确实能多出不少地来;可另一边,那是自己家的祖坟啊,每年清明都要去磕头的地方,现在要亲手平掉,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网上有人骂,也有人支持。这种事,真的很难说谁对谁错,都是为了生活。
说到不同朝代的坟墓,也挺有意思的。你看汉朝,那些人喜欢厚葬,把墓修得跟地下宫殿一样,里面塞满了各种宝贝。他们大概是觉得,死后的世界和生前一样,需要这些东西,也特别想让后人记住自己。这其实反映了那时候的人,对祖先有多么尊敬,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些朝代就提倡薄葬,觉得人死如灯灭,简单点好。你看,光是坟墓这一件事,就能看出不同时代的人,想法差别有多大。
世界各地就更不一样了。我有个朋友去西藏旅行,回来跟我说,他看到天葬台。一开始他有点害怕,但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一种奉献,把身体还给自然,灵魂就能飞升。这和我们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想法完全不一样。还有的地方实行水葬、树葬。每一种方式背后,都有一套自己的道理,都是他们文化里长出来的。
扯得有点远了。说回我们自己。不管坟墓会不会消失,有个东西好像一直没变,就是我们心里对祖先的那份惦记。我奶奶不识字,但她能清清楚楚地背出我们家往上好几代祖先的名字。每年过年吃团圆饭,她总会先盛出一碗饭,夹上菜,嘴里念叨着,请老祖宗先吃。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窗户外头是冷的,有鞭炮声,屋子里的灯是黄的,照在奶奶花白的头发上。那一刻你会觉得,祖先好像并没走远,他们就在这顿饭里,在这个家的气息里。
![]()
所以你看,坟墓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见了,但记忆和传承的方式,是可以变的。我们现在不是也有很多人选择海葬、树葬了吗?把骨灰撒在喜欢的树下,或者融入大海。这听起来,好像比孤零零地守着一个可能会消失的土堆,更自由,也更长久。
我现在还是会在清明去给爷爷扫墓。但那个下午冒出来的问题,我好像自己找到了一点答案。重要的可能不是那个具体的地方在哪里,而是我们心里,是不是还给祖先留着一个位置。只要我们还记得,还愿意在某个时候,安静地想一想他们,那他们就一直在。就像我奶奶摆的那碗饭,它代表的是一种念想,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比石头和泥土,要结实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