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以前的旧新闻,总发觉清朝皇陵一直被盗,但相对的,明朝皇陵却保存得比较好?这个问题据我看来,是因为清朝皇帝比较富裕、明朝皇帝太穷的原因,盗墓者都不想花大力气、做无用功。但具体来说,清朝是紧接着明朝的一个时代。这个清朝皇陵跟明朝皇陵的“内涵”还是要分开不同情况来看待的。下面就逐一介绍一下:
明朝皇帝是民穷皇帝也穷。历朝历代的皇帝陵都是搬山派(盗墓者)的大目标。只不过,有些皇帝陵比较难挖、不是小打小闹就可以完成的。像著名的秦始皇陵,尽管也曾经被盗挖过,但总是挖不到心藏地带,才得以保存相对完整。但明朝陵墓则不一样。一方面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尚节俭,尽管是皇帝,拥有全天下的财富。但财富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不等于说可以尽归皇帝所有、更不等于可以归于皇陵所藏。
![]()
作为一个皇帝,他能够收纳到成为自己私藏的,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明朝朱元璋以下的皇帝,相对于其它朝代的皇帝来说,已经是很节省的过日子。因而在他们死后,陪葬的珍宝,也是有限的。这就是明朝皇陵不及清朝皇陵“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清朝皇帝-准确地说是清朝皇室富裕而平民贫穷。清朝皇室之中,康熙朝因为喜欢下江南,每一次出行都劳师动众,耗费巨大。在康熙在位后期,国库空虚到想出兵打西北的外敌,但就是因为国库空虚而一拖再拖。
![]()
在雍正继位后,第一时间改革田亩税制,又通过大刀阔斧地动一系列动作,把历年亏空的官员、贵族所欠的库银全部收缴回来,才让国库重新充盈起来。到清朝中后期,自道光以后的历代皇帝,在经济上既没有什么建树、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没有太多能耐。最后国家积弱、外侮频繁。在这个时候,皇帝私库还是充足的,穷的是用来运营民生和国防的资金。越是清朝后期的皇帝越没有作为、依然对揽天下之财、充实皇帝的私库乐此不疲。
![]()
明朝万历年后的军队,已经实行雇佣兵役制。顾名思义,这些雇佣兵役制是以资金养着的军队。有钱有粮才出人出力,否则不花钱就不办事。所以明朝军队哪怕再多人数,只要钱粮不到位,便只是一个空壳。因为明朝国库空虚,雇佣兵役的钱粮根本不到位,就如袁崇焕再能干,没有钱粮就不能打胜仗----朝廷不使饿兵。
正因为皇帝的国库早已发不出一支部队的钱粮。作为皇帝只好一边哭一边开私库,用自己的私库暂缓一下困局。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皇帝还可以有多少钱、粮可以江湖救急呢?等明朝皇帝的私库一而再三地应急后,还能够剩下多少资产、可以留给皇帝给自己作为身后事、可以做到生荣死哀呢?
![]()
清朝皇帝宁愿国破家亡也不愿意委屈自己、更加不会开私库救急----在晚清年间,跟列强签下各种不平等条约下,要割地赔款的政策,早让国库空虚。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皇室依然穷奢极侈,挥霍无度。为了庆祝慈禧60大寿,而挪用军费,用来修建给慈禧玩乐用的花园。慈禧生前喜欢花钱的习惯一直坚持、保持到去世,她的陪葬品多不胜数。金银珠宝不在话下。特别是经过孙殿英盗挖慈禧陵墓后,更随之曝光了清朝皇陵的富可敌国。更加导致一些人盗墓者眼红。
那些有心人看在眼内、动起了心思:在清朝贫弱的时候,已经有如此的陪葬,在慈禧之前那些更加富裕的皇帝皇陵岂不是有矿可挖?可以说,清朝皇帝陵墓比明朝皇帝陵墓更受欢迎,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窥豹一斑。从个别已经盗挖过的清朝皇帝陵墓中比意料之外更加巨大的收获,剌激了后面的那些盗墓者,改为以清朝皇帝陵墓作为目标,相对贫穷的明朝皇帝陵墓受到冷待。
![]()
说到底这些盗墓者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财的机会的。尽管明朝皇帝陵比清朝皇帝陵更穷、似乎不受欢迎,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假以时日,当清朝皇帝陵墓挖完后,就轮到明朝皇帝陵墓成为下一个目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