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慧保天下
从利润数据来看,国内保险业无疑是迎来了最好的时光,2025年前三季度,无论是人身险行业利润,还是财产险行业利润,都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险企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的数据(不考虑会计准则差异),前三季度,72家人身险企净利润总额突破4600亿元,同比激增超60%,创造行业利润新纪录;同期,85家披露数据的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77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1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52%,盈利规模与增速均刷新同期纪录。
净利润暴涨对于行业而言理应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从业者而言,却没有任何的获得感,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行业整体还处于降本增效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内勤还是外勤,收入都难免受到影响,行业利润暴涨与自身获益并不直接相关。
另一重原因则在于险企经营的真实成色——此次险企净利润暴涨主要源于资本市场走牛带来的投资收益大涨,但也有媒体指出,这也与个别险企“长股投”制造“账面利润”有关,此观点一出,立刻在行业引发广泛关注。
01
真利润?假利润?个别人身险企“长股投”导致“账面利润”虚高引争议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个别人身险企大量投资低市净率银行股,利用有关“长股投”的会计规则增厚利润表现的行为,引发了关于人身险行业净利润含金量的讨论。
“长股投”是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热点词汇之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当前市场情况下,险资与资本市场双赢的一种选择。
从人身险资金的角度出发,由于其普遍具有“期限长、规模大、追求稳健收益”的特点,在长期国债利率低迷,另类投资不振,缺乏其他合适的长期资产的情况下,优质的长期股权成为长期人身险资金的必选项。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作为少有的、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人身险资金流入股市,尤其是进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不但有助于从根本上稳定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助于提振实体经济,助力国家战略达成。
为鼓励险资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近年来,各相关方打通系列政策堵点,为长期保险资金更多进入股市铺平道路,而长期保险资金也不负众望,成为助力此轮资本市场慢牛的关键推手之一,具体表现就是,险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显著提升,险企举牌次数显著增加……
然而正是这样一场基于多方共赢的美好愿望而共同造就的险资新潮流,如今却招致诸多批评,核心就在于个别险企的“长股投”已然异化为制造“账面利润”,掩盖真实经营成色,为后续发展埋雷的操作。
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业界人士的认可,而大量举牌低市净率银行股的险企,更成为关注焦点。
根据新会计准则,险企股权投资的计量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其中,当保险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即持股达到一定比例,且派驻董事、监事时——该项投资就可从普通金融资产转为长股投科目,按权益法核算。初始投资成本按被投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计量,若实际支付价款低于该份额,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这意味着,当险企大量买入甚至举牌低市净率(低于1)银行股并派驻董事、监事之后,就可将此项投资采用权益法计量,进而达到快速增厚利润的目的。
但这种利润并非真实的利润,只是一种透支未来利润空间的“账面利润”,只能依靠企业未来分红来逐渐落实,或者只有当被投资企业估值不断提升,市净率突破1,且险企及时卖出时,这些利润才能真正的做实,而当被投资企业估值有所下滑,或者分红过少时,其对于企业的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险企对于银行股有多热衷?根据媒体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保险机构在银行股上的重仓市值约为4145亿元人民币,占其全部重仓A股权益类资产的27.84%。
02
行业“长股投”认知分化, A股H股逻辑截然不同
保险业“长股投”风潮最早被关注,还是源于长城人寿,其大量举牌一些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并顺利获取个别公司的董事会席位,这一投资策略很快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成为当时险企,尤其是很多中小险企最应采用的投资方式之一。
这之后就是险企开始频繁举牌H股的高股息低估值股票,其中尤以银行股为主。例如平安人寿,在H股举牌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持股比例都超过了H股的15%;民生人寿在H股举牌了浙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6.03%;弘康人寿在H股举牌了郑州银行,最新持股比例22.14%;瑞众人寿也增持了中信银行的H股……当然,也有很多公司将目光投向了非银行金融股,甚至是非金融股。
整体来看,险资投资H股,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就是看中了H股大量股票高股息低估值的特性,目的在于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平抑利润表的波动——按照会计准则,举牌后的权益资产可纳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FVOCI)的账户,该账户下资产的市值波动不会计入当期损益,但股息能计入经常性收益。这种计量方式能有效平抑利润表波动,让险企的净资产和 ROE 表现更稳定。
对于这类投资策略,业内普遍持正面看法,在近期,慧保天下与新浪财经举办的“2025 ESG 全球领导者大会·资管专场”闭门会上,在谈及红利股的配置策略时,有与会专家明确表示,高股息品种收益率有所下行、估值逐步抬升,但从股债收益对比角度分析,高股息资产的收益率仍显著优于当前债券市场的整体收益水平,因此,从资产配置比例角度考量,高股息投资仍会是险企权益投资的重要方向。
但随着险企对于“红利股”研究的逐步深入,投资A股低估值银行股,获得董事会、监事会席位也逐渐成为个别险企的选择,其可将此项投资采用权益法计量,进而达到快速增厚利润的目的。虽然看起来都是举牌“红利股”,其与举牌H股银行股的实质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同样是在“2025 ESG 全球领导者大会·资管专场”闭门会上,有业内专家表示,对于红利投资,行业内部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和实践分化,需从三个层面深入辨析:
首先,会计确认方式直接影响投资逻辑——根据新会计准则,红利资产计入其他综合收益(OCI)或交易性金融资产(TPL),以及是否涉及举牌,其会计计量对财务报表影响迥异,这要求投资决策必须与会计处理方式紧密挂钩。
其次,不同市场的红利资产属性截然不同——A股与港股市场的红利投资实为两种差异巨大的逻辑体系,甚至形成“两波认知难以互通的投资者”,需区别对待。
第三,资产类型划分至关重要——金融类红利与非金融类红利品种的内在价值和风险特征差异显著。
基于以上认知,该专家提出三点策略建议:其一,若机构不敢以交易性金融资产(TPL)形式承接股价波动,则同样应避免通过OCI或举牌形式配置红利资产,否则可能面临策略反噬;其二,建议重点关注港股红利机会——港股中存在大量估值极度低估的优质公司,其价格甚至达到具备私有化或退市价值的程度,这为长期投资提供更高安全边际;其三,挖掘实体类非金融红利公司的配置价值——这类资产可作为一级股权、非标资产乃至城投债的优质替代品,在寿险投资体系中应打破团队壁垒,建立跨资产类别的投资思维。
03
险企投资端目的不一致,个别险企以“活下去”为最大目标
关于红利股投资,是投资H股股票,还是投资A股股票,是投资金融类企业,还是投资非金融类企业,举牌,还是不举牌,是否派驻董事、监事等,其对于险企报表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业界当前也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分歧,但即便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某种策略存在的问题,仍不得坚持下去。
有业内专家坦言“负债的好坏与否有明确的标准,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价值率、继续率、成本等都是很好的衡量指标,但投资端却难有统一的标准,因为目标不一致,有的是为了增厚利润,有的是为了增厚净资产,而有的是为了保住偿付能力……”
由于目标不一致,评价每家险企的投资策略时,单纯的比较配置比例、收益率水平,就缺乏了说服力。
一家被认为利用“长股投”虚增账面利润的险企人士直言,正是因为这些投资,公司发展才不至于陷入困境,为公司转型争取了更多时间。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司不得不处置了一些优质资产,因为要保住公司的偿付能力。
低利率之下,人身险行业净资产高度承压,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滑,想要通过增资发债来解决问题,又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个别险企为了保住净资产、保住偿付能力充足率,只能是充分利用现行的会计制度,利用“长股投”来增厚利润,增厚资产,以时间换空间。“活下去,就是当前个别险企的最大任务,他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