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群超
前不久参加一场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时,听到一位学者说起自家门口的一条马路,“一侧有隔离栏,另一侧却没有。没有隔离栏的那侧,总有汽车违停,经常发生剐蹭事故”。同一条马路,为何不在两侧统一安装隔离栏?这位学者道出个中缘由:马路两侧分属两区。A区不管,因为对面不属于自家管辖区;B区资金紧张,没法与A区一样。
类似问题并不鲜见。比如,中部地区某地的油茶和水果产业基地分属两镇,一边在属地政府推动下争取到配套资金,修起水泥路和蓄水池,另一边却还是砂石路,灌溉问题也没解决。相邻之处,却因所属行政区财政实力不一、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发展水平迥异。
交界处的“隐形墙”,阻碍着要素合理流动。这些“隐形墙”,说到底是行政分权壁垒与部门本位主义的表现。如何拆掉交界处的“隐形墙”?可从组织重构、明确机制、资源畅通三步入手。
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政策协调、服务联动,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从各地实践来看,有的按照“产业关联、区域相邻、便于组织”的原则组建产业链党委,有的由人大、政协、政府部门、公检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建立联动工作联席会议,还有的在涉及跨区域重大项目时,以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成立建设主体来推动项目落地。
组织成立后要规范运行,得靠清晰的权责制度设计,解决行政交界地带“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管不好怎么办”等问题。比如,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审批、联合执法、应急响应等流程,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协调成本。监督和问责方面,需建立跨越单一行政区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入上级督导或第三方评估机制,明确“有福同享、有责共担”。
要向交界地带注入“活水”,关键在于怎样让“人、财、物、数”等资源实实在在流动起来。不可否认,各地的资源禀赋和财政实力有所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讲究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共同进步。比如有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和公共服务项目处在交界地带,倘若让一方承担,会产生“不愿投、投不起”的顾虑。相关各方按约定比例注入资金,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池,也许是解决“谁掏钱”难题的一个思路。
拆掉交界处的“隐形墙”,要让“多本账”合成“一本账”,在协商中得到最大公约数。这个公约数,正是优化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密码。
(摘编自《新华日报》,原题为《如何拆掉交界处的“隐形墙”》)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05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