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振华希望学校的教室里,一名当地学生坐在课桌前,面带笑容地望向镜头。采访者供图
![]()
第八届进博会兵器工业集团振华石油展区现场,来自伊拉克振华希望学校的一张教室课桌。采访者供图
![]()
2018年12月31日,伊拉克鲁萨法区小学退休校长古松·希亚写给伊拉克当地政府请求修建学校的手写信。采访者供图
![]()
伊拉克巴格达东南郊外鲁萨法区的振华希望学校俯视图。采访者供图
“这张课桌来自伊拉克巴格达东南郊外的一所学校,它的名字叫‘振华希望学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个展区上,一名工作人员如此介绍。
今年的进博会上,这张从伊拉克运来的课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展馆里,格外引人注目。一张普普通通的小学课桌,桌边悬挂着一个白色的中国熊猫书包,桌边环绕着的是展区照片墙与数字屏幕。屏幕上同步展示着学校建设历程、属地员工培训等故事。振华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特意把它从8717公里外的伊拉克巴格达带到上海,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在中伊友好合作的发展之路上,有一群孩子正坐在这样的课桌前,重新看见光。”
一封信,引出一座学校的诞生
这段故事要从2018年讲起。那年年末,伊拉克巴格达鲁萨法区的一位小学退休校长古松·希亚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给巴格达当地教育部门:“我们学校建于1961年,经多次战火摧残,如今已破败不堪。孩子们被迫转学,每天都在奔波中求学。我一生都与教育为伴,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退休前看到孩子们有一个完好的学校。”
此前,伊拉克曾经拥有中东一流的教育体系。但历经动荡,巴格达郊区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很多教室甚至都是用集装箱改建而来。一间小小的集装箱,开上几个孔,装上简易的窗户,就变成了30余名孩子的教室,在炎热的天气下,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伊拉克规划部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伊拉克文盲率已超过20%。虽然现在教育普及程度已大为改观,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这封求助信最终辗转被送到了在伊拉克东巴油田作业的振华石油公司。
当地学生和老师们遇到的困境与振华石油公司在伊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巴格达地区首个由国际石油公司独立作业的油田项目,我们的理念是‘东巴建设美好巴格达,东巴建设美好伊拉克’,而教育,就是我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抓手。”振华石油东巴油田项目负责人马成强调。
听闻伊拉克学生们的遭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表示,“我的孩子和他们同龄,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是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根基,我们真诚希望能为伊拉克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在教育及石油主管部门的协调支持下,振华石油公司累计投入230万美元,经历一年多的紧张建设,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学校于2023年5月份奠基,占地一万平方米,米黄色教学楼与阿拉伯元素相融合,有18间配备中国智能教具的教室和6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多功能厅、图书馆、足球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除良好的硬件设施外,学校还配备电子大屏、计算机、智能黑板、监控系统等现代化教学和安全保障设施,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2024年9月3日,振华希望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落成典礼上,鲁萨法区教育局副局长维萨姆·贾瓦德称赞道,“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示范学校,教室、实验室和足球场一应俱全。而且很快便建设完成,这将给当地教育带来质的改变。”
“伊拉克曾经的战乱严重破坏了当地教育基础设施。中国企业援建的这所学校是鲁萨法区第一所现代化示范学校。”校长阿马尔·莱桑说,“是中国企业给了孩子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这所学校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更是中伊两国友谊的见证。”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徐海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振华希望学校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一个个民心相通、情感交融的小和弦谱写演绎了中伊友好的大合奏,让中伊深厚的传统友谊历久弥新,也为伊拉克长远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
走进振华希望学校位于巴格达东南郊外的校园,每个教室门口都挂着象征幸福的中国结,宽敞的走廊铺着大理石地砖。与曾经简陋艰苦的“集装箱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墙上醒目的中伊双语标语写着:“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宽敞整洁的足球场和小广场是当地学生们最喜欢的场地。家就在学校旁边的一年级的小穆萨,眨着亮亮的眼睛说:“我亲眼看着学校建起来,我现在就在里面上学。我好喜欢我们的学校!”
“以前我们连稳定的电力都没有,现在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课,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一位当地老师表示,振华希望学校落成之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上课认真听讲,对中国文化也更加感兴趣。
“教室里有空调,有指挥大屏,多功能大厅能举办演出、比赛,我们终于能教给孩子更多东西了。”伊拉克石油部副部长巴西姆·穆罕默德·胡德尔在落成典礼上说,“希望孩子们能多去中国看看、亲眼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终于敢告诉孩子:你们也可以走出去。”
东巴油田项目部的工程师法蒂玛是一位母亲,也是学校建设的亲历者。她在回忆施工过程时仍然非常激动:“我曾对安全和施工队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关系到孩子们的生命,孩子们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为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她还代表振华石油公司主动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最终为学校争取到一台高质量发电机,而她也在学校落成典礼上获得了特殊贡献奖。“我希望这些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明亮的教室和广阔的未来。如果孩子们真的能走出去看看中国、看看世界,那么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
跨越8717公里的“云端进博会”
因此,当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时,振华石油决定把巴西姆的这份嘱托化为行动。11月6日下午,这张课桌在云端“见到了”它的“小主人们”。
屏幕里,振华石油奖学金项目首批留学生、东巴油田青年工程师阿娅·伊马德站在进博会展区,通过直播软件,将现场画面实时带给远在巴格达的振华希望学校学生。
阿娅在进博会展馆中一边走一边讲解:“今天,我在上海向你们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科技成果。”“这台机器正在进行3D打印。”“进博会让我这个伊拉克女孩一天之内‘走遍’全世界,我希望你们也能亲眼看到这些。”
屏幕另一端,孩子们穿戴整齐,围坐在投影幕前,眼睛亮得像星星。
当画面中出现那张熟悉的课桌时,教室里一阵惊呼。“没想到在上海也能看到它!我感觉像是看到了家!”中学生海德尔激动地说:“感谢中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校,也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五年级的法蒂玛则轻声说:“每次看到中国朋友,我都觉得亲切。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看看。”
在接受采访时,作为校长的阿马尔也对此次直播活动表达了高度评价。“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更了解到中国在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直播课一定能给学生们带来正能量,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取得更好的发展。”
而那张摆在进博会展区中央的课桌,则静静地见证着跨越国界的情谊。
如今,由振华石油援建的振华希望学校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成果清单,同时被纳入“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在民心相通与青年成长的双重维度上展现出示范效应;每年新学期,振华石油东巴油田项目都会为学校送去物资、提供设备维护,并组织孩子们参观油田、了解中国文化。据悉,今年12月,来自振华希望学校的学生将来到中国,参观走访北京等城市。中学生海德尔和他的同学们终于有机会来中国,见一见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中国朋友们。
“希望你们前程似锦。”这是振华石油员工尼哈德·卡里姆在直播结束时说的一句话。振华希望学校的学生侯赛因·那西姆观看完直播后向记者表示,“我希望伊拉克和中国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梓元 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