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鹊桥仙·黑山阻击战
炮摧山骨,峰颓百一,夷作九寻焦土。
钢枪淬血映寒眸,与阵地、同生共赴。
血濡冻壤,民输粮济,夜爇残灯疗旅。
松涛岁岁唤英魂,这浩气、千秋如故。
![]()
黑山魂
你或许没听说过黑山这个地方,但你一定听说过黑山阻击战。这座横亘在辽西平原上的山,没有奇绝的风景,因一场战役,让每粒泥土都浸着英雄的气魄。黑山阻击战与塔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对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8年10月的风,比往年更冷。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的战士们,裹着单薄的棉衣,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刨开冻土。铁锹与岩石碰撞的声响,很快就被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的炮声淹没。十万精锐带着坦克、重炮压境,誓要撕开这道通往沈阳的缺口。而守卫者手里,多是老旧的步枪,连炮弹都要数着用,他们望着身后的战友、远方的百姓,在战壕里立下誓言:“人在阵地在!”
101高地成了血肉磨坊。敌人的炮弹密集得能掀翻山头,仅10月25日一天,新六军就调动重炮群发起毁灭性轰击,连自家缠斗的士兵都不顾。泥土混着鲜血凝成黑红色的硬块,弹坑密密麻麻达六千余个,原本101米的山头竟被硬生生削低两米,成了“99高地”。坚守此地的82团1营在营长侯长禄指挥下,时而隐蔽防空,时而迂回侧击,连续击退敌军二十余次冲锋。梁士英抱着炸药包扑向碉堡的瞬间,火光映亮了他年轻的脸;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士兵,在弹尽粮绝时,用石块、枪托甚至身体,挡住敌人的进攻。他们倒下的地方,后来长出了松柏,一阵风吹过松枝,都在重复他们冲锋时的呐喊。
夜晚的黑山,没有寂静。煤油灯在临时救护所里摇曳,医护人员的手冻得发紫,却精准地剪开染血的军装,用盐水冲洗伤口。没有麻药,伤员们就咬着毛巾,额头渗满冷汗,没一个人喊疼,有人还沙哑着嗓子问:“阵地……守住了吗?我还能回去……”山脚下的百姓也没闲着,老人推着独轮车,在炮火里运送弹药;妇女们连夜缝补棉衣;孩子们提着水壶,蹲在战壕外,等着给战士们递水。
如今再上黑山,战壕早已被青草覆盖,99米高的山头上,“101高地”的标识依旧醒目,没人会去更正这“名不副实”的海拔。纪念碑直插云霄,“黑山阻击战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光。风掠过山岗,松涛阵阵,像英雄们还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往来的人们驻足凝望,指尖拂过碑石,仿佛触到七十多年前的温度,是战士们的热血,是百姓们的赤诚,是被炮火淬炼后黑山骨子里的魂。它记着牺牲,记着信仰,更记着有些精神不会被时光淹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