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沉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
——卢 梭
![]()
有一年秋天,系里组织大家到嵩县的一个寺里游玩。其时,广玉兰的果实正绽开,上面一个个鲜红色的种子随风飘荡。几位年轻的女同事见状感到大为惊奇,惊叹道自己以前只看过广玉兰洁白的大花朵,从未注意到它们的果实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只要足够细心,类似的惊奇状况还会在我们与植物“相遇”时更多地发生:第一次看到牡丹开裂的果实时,第一次看到含羞草的花时,第一次看到杜仲的“叶断丝连”时,第一次被野草碎米荠飞迸的种子轻轻打在脸上时,第一次在花上看到绿色的蟹蛛捕食“蜜蜂”(其实是仿冒者食蚜蝇)时……也许在动植物专业的工作者看来,这简直太少见多怪了,但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发现。伴随其中的,还有许多专注、着迷、兴奋、惊喜、神奇感、成就感。
然而,仅仅满足于辨识植物,或者浮光掠影, 或者走马观花,恐怕达不到“充实灵魂”“提供养料”这样的境界。而对植物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探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信仰,一种以好奇心为推动力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可以让我们在躁动时忘却烦恼和曾经的创伤、摆脱浮躁,使我们的心情归于平静,重建对生活的热情、信心和勇气。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宗白华

美的或者有品位的人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不过是自己构建的“意义集合体”。每个人的价值和信念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生命长河中漂流,有时澎湃汹涌,有时不乏凶险暗礁。在浩浩茫茫的急流中,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意义扁舟”,给我们以可靠的依托。深层次的植物观察与探究就是这样的一叶“扁舟”,它使我们觉得充实,充满激情、乐趣和创造性,精神变得更为强大。它似乎“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却像一种坚实的信仰,使我们的灵魂有处安放。
2023 年2 月7 日,我有幸收到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李素立老师寄来的书稿《闻香识草木:随处可见的植物之美》,希望我给予“指正、点化”,并能为该书作序。通读两遍全书书稿后,我可以确定这是作者长达18 年探究与教学实践的结晶。全书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图片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指导我们怎样去接近植物、观察植物、认识植物,并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刘全儒
北京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23 年2 月26 日
深层次的观察与探究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对植物进行的一种较全面、持久和深入的“发烧友”式的探究(当然,与专业研究仍有较大差距)。它超越了被鲜艳的花或者果实所吸引的出自本能的“审美”(现今典型的反应是拿手机拍照),或者由新奇引起的短暂“关注”(用手机APP 鉴定,或向人打听这是什么植物);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正如本书(《闻香识草木:随处可见的植物之美》)将要展示的,它——
可以是一大早躺在床上倾听摘回放在室内的紫花地丁、蚊母树或黄杨果实炸裂的声音,
可以是辨别杨树、柳树或者银杏的“男女生”,
可以是为蕹菜(空心菜)、菊芋(洋姜)等栽培植物进行的“野草寻亲”,
可以是对“蜜蜂爱去哪种(类)花上去采蜜”的调查,
可以是给社区或公园植物标牌的“挑错”,
可以是对“悬铃木落叶正面向上多还是反面向上多”的探究,
可以是对野豌豆(古称薇)、梅花或虞美人等植物历史与文化的追索,
可以是请历代诗人、词人“票选”枫树和梧桐谁才是“秋叶树之王”,
可以是冬天对无人问津却各具神态的枝上“小鬼脸”的欣赏,
可以是对奇特的果实、美丽的落叶或者南方植物“纪念品”等的收藏
这些探究需要打破“观念的枷锁”,解放思想,养成开阔的心胸和视野,放飞想象力;需要长怀对大自然的谦卑和好奇心,具有敏感性,始终注意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还要掌握探究的程序,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通过比较、联想和分析寻找植物之间的联系,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证据……
闻香识草木 : 随处可见的植物之美
李素立 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10
ISBN 978-7-03-082806-4
全书内容源自作者长达18年的探究与教学实践,以季节变换为线索,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精美的图片,从12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南北方数百种常见植物的神奇、有趣和美丽。
这些都体现在本书六个不同面向的“植物观察要诀”之中,它们互相补充、自成一体并贯穿全书,是植物观察与探究的“方法论”总结,想必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是专题,这也是本书与一般科普读物“植物图鉴+文字说明”的形式相比显著的不同之处。12个专题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关于我们身边绿色世界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又暗合于一年四季的变换。这是相互交织的两条线索。每个专题都是一个视角,隐含了探究绿色世界的一种可能,如“果实”“男女生”“豆豆”“小精灵”“南国追嘉木”……
专题样张:第二章 寻找身边植物的“男女生”
如果你是在室内捧着这本书来读,也许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如果把它当成某种“行动指南”,在特定时间内在校园、小区或者公园里按图索骥,大概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你还可以沿着某个专题的方向有所拓展、延伸,甚至开发新的专题。对于家长朋友来说,这本书还适合亲子共读,和孩子一起成长。对于更小的幼儿(3~6 岁)及其家长,本书倡导“妈妈陪伴下”或“爸爸肩膀上”的植物观察。
植物(包括昆虫)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可珍贵的恩赐之一。它们不仅生产了人类及动物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能量和氧气,还以其花、果、叶之奇之美愉悦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是大自然奥秘、诗意和美的基本来源之一,是最重要、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廉的教育资源。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自己融于绿色世界之中。这一点,对于被“困”在“水泥森林”中的大人和小孩们来说尤其重要。
本书就是从这些全新的视角出发,将植物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敏锐融于笔端,选取我们身边富有个性、有趣的植物或其部位作为对象,还原通常被“科学地概括”掉了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释放想象力,恢复我们普通人(而非专家学者)在与形形色色植物互动时的意外、惊喜和收获。
近些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2006 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2021 年),凸显国家对科学教育及普及的愈益重视。2025年1 月14 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在时代的洪流中,我希望自己能像一条小鱼一样,在其中激起一两朵浪花。我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这些年来进行植物及昆虫观察的一些做法、心得、感悟和思考。但愿这些心得和思考乃至这整本小书,能给广大读者一些启迪和收获。
一首有关小草的歌打动了多少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词作者一定观察过小草,一定在心中与小草对过话,否则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不用羡慕他人,小草也有自身感受的幸福。能拥有这样的心态,一切无谓的烦恼定会风轻云淡。对普通人来说,这种感悟是不是比知道植物名称或植物细胞的结构更重要?本书的作者希望普通人在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时也能产生这样的联想,也能形成各种人生感悟。当然,这是观察植物的最高境界,不能产生联想,但能欣赏千姿百态的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倘若人人都能如此,国民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大大提升。人们会因此多了一份从观察植物中获得的快乐,大自然也会因此让人觉得更加丰富多彩。
郝京华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 ~6 年级)
2001 版研制组组长、2017 版修订组副组长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本文摘编自《闻香识草木: 随处可见的植物之美》(李素立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10)一书“自序:一叶生命长河的’意义扁舟’”“序一”“序二”,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82806-4
责任编辑:朱萍萍 张翠霞
植物是我们身边常被忽略的宝藏,每棵树都是好奇心的源泉,每朵花都是想象力的起点,每株草都是唤醒生命意识的“小可爱”。观察植物是我们探究自然、理解生命、走进科学的一条捷径。
本书以季节变换为线索,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精美的图片,从12 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南北方数百种常见植物的神奇、有趣和美丽。全书内容源自作者长达18 年的探究与教学实践,饱含行动取向和人文关怀,可以带给读者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诸多启示。
本书适合喜欢自然观察和植物探究的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学生阅读,也可作为中小学及幼儿园相关教师的科学教育参考用书和家庭亲子读物。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