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湘伴导读
11月18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5“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再度登顶,位列全球第一。
回顾近年的榜单,其轨迹引人注目:2019至2023年稳坐头把交椅,2024年位列全球第二,2025年则强势回归榜首。
消息传来,振奋人心。
但很多人不禁要问:在众多世界顶尖高校和学科激烈角逐中,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凭啥能一路“开挂”,多年霸榜全球第一?
因矿而生,为国而兴
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的根,深植于1952年的时代土壤。
彼时,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6所顶尖高校的矿业学科整体搬迁至长沙岳麓山下,组建成中南矿冶学院。
![]()
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民曾是西南联大教授,他将“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根植于学校建设中,始终秉承“因矿而生、为国而兴”的初心。
时值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对有色金属资源开发需求迫切。陈新民院士率领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建立起地质、采矿、选矿、冶金四大核心学科体系,构建了从勘探到冶炼的完整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
1952至1985年间,学校培养出我国70%的有色金属领域专家。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供给,是这门学科与生俱来的使命。
70余年风雨兼程,从这里走出的英才、诞生的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球矿业的发展进程,其“矿冶黄埔”美誉声震国内外。
不止“挖矿”,更向未来
如果认为矿业工程只是“挖矿”,那就大错特错了。今天的矿业工程,早已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向“深地”进军:随着浅部资源日益枯竭,开采走向地球深部。面对高温、高压、高应力等极端环境,中南大学教授王少锋带领团队研发非爆机械化开采技术,推动深地战略性矿产资源实现安全绿色高效开采。
与“智能”共舞:从地质建模、智能穿孔到无人驾驶矿卡、远程遥控铲装,再到选厂的自动化浮选,矿业已迈入“智慧时代”。中南大学孙伟教授团队联合江铜德兴铜矿,开发“毫米级粗颗粒沸腾浮选系统”,这套系统直接解决了矿山粗颗粒回收这个世界性难题,标志着大型铜钼矿选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全球首台套粗颗粒沸腾浮选工业系统。图源 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为“绿色”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南大学在绿色开采、矿区生态修复、矿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清洁选矿药剂等方面持续攻关,致力于将矿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推动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向“全域”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止于陆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南大学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如扬矿泵、深海采矿机器人等关键装备研发方面也已崭露头角,为未来开发海洋宝藏进行技术储备。
知行合一,强基兴业
学科的强大,归根结底在于人。
截至目前,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共培养和汇聚了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包括王淀佐、邱冠周、余永富、姜涛等。
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包括李夕兵、胡岳华、杨华明、覃文庆、孙伟、李光辉、周子龙、高志勇、刘维、董陇军、张元波等;拥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18人,其他国家和省级优秀青年学者30余人。
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教育部/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一不留神,就干了一辈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从15岁接触选矿,走过70多个春秋创立的浮选剂结构理论,拉开了中国选矿腾飞的序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与共和国同龄,利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大门,将我国的生物冶金领域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一生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被称作“钢铁侠”,支撑了我国不锈钢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
姜涛院士(前排右二)为学生讲解火力模型工作原理。图源 湖南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
沿着前辈科学家们的奋斗足迹,一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80后海内外矿业青年人才前赴后继——
创建全球首条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生产线、钨矿浮选技术誉满全球、砷碱渣技术解“毒”复绿、城市矿山变废为宝……
新时代矿冶人不断赓续“治有色学、兴有色业、铸有色魂”的中南有色精神。他们不仅理论基础扎实,更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战场”上经受锤炼。
更重要的是,这里形成了“产学研”无缝衔接的良性循环。科研成果不是锁在抽屉里的论文,而是迅速应用到生产一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来自矿山企业的真问题、新需求,又不断反哺和驱动着科研的创新方向。
这种紧密联系产业实际的能力,让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研究始终充满活力,走在行业最前沿。
多年霸榜全球第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是对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过去贡献与实力的国际认证,更是对中国矿业工程科技迈向更高水平的期许。
面向未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矿业工程的内涵与外延仍在不断丰富。
相信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更多“牛”的成就,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全球矿业进步贡献更大的“中南力量”。
![]()
文|余蓉 杨斯涵
编辑丨张子仪
一审丨余 蓉
二审丨邓晶琎
三审丨唐 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