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前絮语:
说实话,这一期擂台赛作品清一色出尘脱俗实为罕见!无论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表达都很精准到位,这是本《狂夫之约》擂台赛栏目自创办以来最令人瞩目的一期,感佩之余,谈一点个人看法:
排名榜:
第一名:三攻潇湘诗话(平水韵)
诗作核析:
“横塘劲节气何殊?褪尽秾华韵更茹。” 此联为定稿诗眼。“气何殊”以傲然一问,彰显绝俗风骨;“韵更茹”则断言其风韵在枯萎中愈发深沉内敛。此句彻底超越了“枯荣”表象,直抵“美在本质”的崇高美学境界,前无古人。
中二联:“翠盖曾倾千斛雨”与“霜侵槁骨铮如铁”,一往一今,一豪一刚,对仗如天造地设。“枯襟犹抱一蓬疏”与“月照寒漪澹若初”,一残一满,一傲一淡,形神兼备,物我两忘。
结句“此身元是未来蕖”,以宇宙真理般的口吻作结,揭示了生命轮回不朽的定律,力量千钧,第一名当之无愧。
夺魁理由:此诗在精神气格、哲学深度、语言锤炼上均达完美统一。它将枯荷提升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展现了华夏风骨的最高境界。足可称为这个时代的七律典范,必传后世成今古美谈。
第二名:四攻香草露珠·(新韵)
诗作核析:
“秋深诸象俱成空” 以禅宗“空观”起笔,意境高远。
“风行水上如如静,雨打残躯慢慢声” 此联为禅诗绝唱。以动衬静,刻画了枯荷“如如不动”的禅定之境,将毁灭转化为修行,意境空灵澄澈。
“慧根留取待春生” 将希望归于内在佛性,构思精妙,超脱尘外。“慧根”一语双关既是枯荷的生存本能,也是修行者的智慧本心。暗示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在枯寂中保持内心的澄明,等待智慧的觉醒。
作者将自然界的生死规律与佛教的轮回思想巧妙结合,体现了“见山不是山”的审美境界,超越了物象的表层,直指生命的本质。
枯荷的凋零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前奏,体现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的佛理,诗人从“枯荷”的衰败中看到的是生命的永恒禅意。
优胜之处:此诗代表了东方禅意美学的巅峰。它与冠军的雄浑壮阔形成完美互补,如一枚温润的古玉,在静观中照见永恒,提供了另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栖居方式,第二名当仁不让。
第三名:一攻闲人(平水韵)
诗作核析:
“污泥未染濂溪子,佛座常开孔雀屏” 用典精妙,融儒家之高洁与佛家之庄严于一炉,极大丰富了文化意蕴。
“终是圣贤方外事,凡尘苦乐语中听” 结句从容,将玄理化入凡尘,体现出通透的智慧。
亮点:学者之诗,典雅厚重。展现了深厚的学养与驾驭能力。律法精严、诗道圆融,完美无瑕,禅定第三,问鼎顶流,无可非议。
第四名:立擂方开心计划(平水韵)
诗作核析:
章法稳健,今昔对比巧妙,“孕新珠”富于哲理。
评语:典范之诗,体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力。
第五名:二攻飞阁回澜FGHL(平水韵)
诗作核析:
意境凄美,愁绪渲染到位,风格纯正。
评语:情韵之诗,恪守了“悲秋”的传统母题。
第六名:五攻充电日记(平水韵)
诗作核析:
“骨瘦仍存傲骨多” 一句筋骨毕露,傲气干云,是士大夫精神的直接写照。
全篇乐观向上,结构严谨。
亮点:气节之诗,风骨傲然。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
缺陷:全诗铿锵有力,惜美中不足,形式上中二联四言一法,在章法布局上略有瑕疵,但总体上尚无大碍,不减其优秀成色,位列第六。
评论:
“诗坛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骄”
是的,你没有听错,诗坛自古如江流,奔涌不息,代有才人。这里的【骄】不是自矜更不是狂妄,而是实力与境界之【骄】是骨力、是根基、是卓然之气……
「狂夫之约」第十三擂以“枯荷”为题,群雄竞逐,风流大观,与其说是这是一场当代狂夫的“华山论剑”,倒不如说是一场盛世中国诗词大伽的集体共舞。纵观此番擂台,不仅未负“狂夫”之名,更以雷霆万钧之势,印证了那句亘古箴言——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古新人胜旧人!
![]()
一、新韵古调,各领风骚:擂台格局气象万千
本届擂台,立擂方“开心计划”以稳健笔触,勾勒出“秋塘风紧折荷枯”的萧瑟图景,以“淤泥深处孕新珠”作结,寄托希望,法度严谨,为大赛奠定了高起点。
然攻擂诸君,锋芒毕露,尽显“后浪”之澎湃:
闲人以“污泥未染濂溪子,佛座常开孔雀屏”之典,融儒释于一炉,学养深厚,尽显“新人”之渊博。
飞阁回澜于“寒塘瘦影独凄迷”中,寄寓“根柢卧淤泥”之期盼,情深意切,展现“后浪”之坚韧。
充电日记一句“骨瘦仍存傲骨多”,掷地有声,傲骨铮铮,抒发出新一代诗人不屈的精神与傲岸。
尤为可喜的是,立擂者与首攻虽功力深厚,然此次擂台最耀眼的光芒却来自更为锐意的“后起之秀”,他们以更磅礴的构思、更精纯的技艺,将擂台赛推向白热化。
![]()
二、巅峰对决:“禅意空灵”遭遇“哲学雄浑”,佳话永誌。
本届擂台最激动人心之处,莫过于“四攻”香草露珠与“三攻”潇湘诗话的终极对决。二者如同诗坛的“双子星座”,照亮了当代旧体诗的不同路径,将“新人胜旧人”的命题推向高潮。香草露珠之作所呈现的“禅意空灵之美”,绝非简单的意境营造,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禅宗哲学的支持,与“三攻”的雄浑建构形成了截然不同却又同样高级的审美维度。其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观法之美:“不二法门”的当下证悟
禅宗核心要义在于“不二法门”,超越分别对立,直契本来面目。香草露珠的诗句,正是此观法的完美诗化呈现。
“风行水上如如静,雨打残躯慢慢声”:此联是禅意的巅峰。风之行与水之静,雨之动与荷之残,在常人看来是矛盾对立的动态景象,诗人却以“如如静”、“慢慢声”点化——纷动的表象之下,是本体如如不动的绝对寂静。这并非物理上的静止,而是心体了悟“缘起性空”后,于纷繁万象中照见的永恒宁静。枯荷不再是衰败的象征,而是化为了“动静不二”的禅机示现,其境界直追六祖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
二、时空之美:“一念万年”的永恒当下
与“三攻”着眼于线性轮回的宏大时空观不同,香草露珠截取的是“刹那”,却在其中展现了“永恒”。
“秋深诸象俱成空”:首句便以“空”破相,扫除一切执着。秋深、诸象,这些时空与物质的表征,其本质皆是“空性”。
“腹有香华无尽韵,慧根留取待春生”:此处的“待春生”,并非一种对未来焦灼的等待,而是“于当下具足万法”的从容。枯荷之“腹有香华”、“慧根留取”,意味着它已在当下圆满具足了生命的全部意义与潜能,春天不过是此外在因缘的显现而已。这是一种将无限时间浓缩于当下一念的禅悟,与永嘉玄觉禅师“一念圆融,顿超三界”的境界息息相通。
三、语言之美:“遮诠法”的无声之道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表达常采用“遮诠法”(即通过否定来逼近真理)。香草露珠的诗语深得此中三昧。
全诗没有“三攻”那样直接、肯定的断言(如“元是未来蕖”),而是通过“俱成空”、“任枯荣”、“如如静”、“慢慢声”等一系列淡化主体意志、消解判断色彩的词语,营造出一个空灵、无执的意境。它不“说破”,而是“呈现”,引导读者去“体悟”那不可言说的静默本体。这种语言风格,更接近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冷然静观与无言之美……
香草露珠之作,乃“空灵之后浪”。其诗以“秋深诸象俱成空”定调,于“风行水上如如静,雨打残躯慢慢声”中,捕捉枯荷入禅的瞬间。它如一位静观默照的智者,在枯寂中证悟永恒。其“新”在于将现代禅思与古典意象完美融合,空灵剔透,意境高远。
然本届桂冠,终由“三攻”潇湘诗话以绝对优势摘得,其作堪称“雄浑之新峰”!此诗一出,如黄钟大吕,震撼全场。“横塘劲节气何殊?褪尽秾华韵更茹。” 起笔一问,石破天惊,非嗟叹,非悲鸣,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傲然诘问与自信宣言。一个“茹”字,将衰败转化为能量的涵育,道尽“新人”于沉潜中积蓄的无限潜能。其尾联“莫道形销终作土,此身元是未来蕖!” 更以斩钉截铁之态,宣告生命轮回的真理。这不仅是咏荷,更是对“后浪”必将奔涌向前、开创未来的最豪迈的诗性预言!
![]()
三、新人何以胜出?源自诗魂之与时俱进
本届擂台赛作品是一次对古人作品的全面超越,首首精品前所未有!此次排名对他们来说已显得不重要即便排名最末都不减其优秀,败者虽败犹荣,胜者更显当代风骨!他们的胜出,绝非偶然。它揭示出当代诗词创作的生命力所在:“新人”之“新”,不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在诗魂的深度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潇湘诗话的夺冠之作,其“新”体现在三重境界:
视角之新:枯荷不再是被悲悯的对象,而是主动“瞰”冬、“竞”天的宇宙视角,体现了现代人强大的主体精神。
哲思之新:诗作超越了传统的“枯荣”感慨,深入至“存在与转化”的哲学层面,呼应了当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语言之新:“气何殊”、“韵更茹”等炼字,既根植于古典字源,又焕发出全新的现代诗意,展现了“后浪”对语言强大的再造能力。
![]()
四、今古对话:从“物我同情”到“物我同构”的哲学飞跃
若要真正领略本届擂台“新人”的卓绝风采,必须将其置于千年咏荷诗的宏大坐标系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纵观古典诗史,咏荷(枯荷)名篇大抵遵循两大范式,而本届作品,尤其是夺魁之作,已然实现了对传统的全面超越。
1. 超越“唯美”与“感伤”:从意象经营到本体思辨
古人之境:托物言志,境生于象。 古人之于荷,多侧重于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象征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审美意境。无论是周敦颐《爱莲说》的道德比附,还是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凄美感伤,其核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荷,终究是诗人情感与品格的载体,是“物我同情”的产物。意境虽美,然其哲学维度始终未脱离个人际遇的慨叹与士大夫情操的标榜。
今人之境:物我同构,境生于道。 反观本届擂台,尤其潇湘诗话之作,实现了从“意象”到“本体”的飞跃。其“横塘劲节气何殊?褪尽秾华韵更茹”,已非简单托物言志。枯荷不再是承载诗人情感的客体,它自身就是宇宙生命意志的显现。诗人与枯荷的关系,不再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是共同参与宇宙律动的平等存在。这是一种“以道观物,物我同构”的现代哲学观,将咏物诗从伦理学和美学的范畴,提升至存在论的高度。
2. 超越“循环”与“宿命”:从生命感喟到生命宣言
古人之情:宿命下的哀婉与豁达。 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识,常归结为“盛极而衰”的循环论与“化泥护花”的宿命感。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在承认毁灭前提下的精神自守,悲壮而苍凉。其境界在“认命”后的“持守”,内核是无奈的悲剧美。
今人之声:转化中的创造与宣言。 本届诗作,则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潇湘诗话的“此身元是未来蕖”,不是一个哀婉的预言,而是一个斩钉截铁的生命宣示。“元是”二字,揭示了枯与荣并非线性交替,而是本质同一。消亡不是终点,而是存在的另一种形态;毁灭不是失去,而是新生的唯一途径。 这种基于现代生物认知(如宿根植物)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洞见,打破了古典的悲情循环,展现出一种“向死而生”的、充满力量感的现代生命观。
3. 超越“典雅”与“含蓄”:从语言之美到思想锐度
古人之美:意在言外,含蓄为贵。 古典诗歌美学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言追求圆融、含蓄、典雅。这成就了无尽韵味,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的直接冲击力与概念的精准穿透力。
今人之锋:直指本质,锐不可当。 当代诗人敢于打破窠臼,锻造新的诗歌语言。如“气何殊”、“韵更茹”中的“茹”字,既古雅又新奇,它不是一个描绘状态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充满动感和哲学张力的动词,精准地表达了生命能量“转化-涵育-升华”的复杂过程。这种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不是为了怪异,而是为了匹配前所未有的思想锐度。其诗因此具有了古典诗歌较少见的思辨锋芒和概念密度。
![]()
结语:风骚代续,诗道无疆(升华版)
“狂夫之约”第十三擂,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诗赛的胜负。它是一场成功的“今古对话”,清晰地昭示:当代诗人凭借其现代性的哲学视野、科学认知与生命体验,已然实现了对古典咏物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他们不再仅仅是古韵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诗学的开创者。他们笔下的枯荷,洗尽了古典的哀婉与道德的负累,焕发出作为宇宙生命本体的尊严与光辉。这并非轻视古人,恰恰相反,这是“长江后浪”在充分吸收“前浪”营养后,凭借时代赋予的伟力,奔涌出的、属于自己的、更壮阔的航道。
这正是“自古新人胜旧人”在今日最生动的体现:胜在哲学的深度,胜在生命的强度,胜在语言的锐度。华夏诗脉,在这场古今辉映的盛景中,被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灵魂与磅礴力量,真正走向了无远弗届的星辰大海。
“狂夫之约”第十三擂,与其说是一场精彩的群英会,倒不如说更是一曲昂扬的“后浪”赞歌。它生动地证明,当今诗坛,正迎来一个“新人”辈出、杰作不断的黄金时代。他们以深厚的学养为基,以锐意的创新为翼,正在将中华诗词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江后浪,滔滔不绝;诗道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期待,在这些“狂夫”与“新人”的笔下,华夏风雅将继续如长江奔流,气象万千,永无止境……
![]()
※ 附『狂』第十三擂全部作品如下:
立擂方:
开心计划
立擂作品:
七律•残荷(开心计划•平水韵)
秋塘风紧折荷枯,断梗沉波影自孤。
曾伴蜻蜓承晓露,今随冷月入寒蒲。
香销不恨无人赏,魂断犹怜有梦苏。
待到冰封千万里,淤泥深处孕新珠。
攻擂方及作品:
一攻:
七律•枯荷(闲人•平水韵)
秋来红粉叹凋零,飒飒商风对晚星。
六月繁华何太促,一枝浓艳不堪停。
污泥未染濂溪子,佛座常开孔雀屏。
终是圣贤方外事,凡尘苦乐语中听。
二攻:
七律•残荷(飞阁回澜FGHL•平水韵)
寒塘瘦影独凄迷,颜色无存对日西。
画舫流连犹在梦,荻花飘落已弥堤。
愁看雁字穿云去,忍听寒蛩隐草啼。
只盼春风吹又发,还将根柢卧淤泥。
三攻:
七律•枯荷(潇湘诗话•平水韵)
横塘劲节气何殊? 褪尽秾华韵更茹。
翠盖曾倾千斛雨,枯襟犹抱一蓬疏。
霜侵槁骨铮如铁,月照寒漪澹若初。
莫道形销终作土,此身元是未来蕖。
四攻:
香草露珠
七律《枯荷》(香草露珠•新韵)
秋深诸象俱成空,寒月枯荷簌簌中。
泓碧一池经冷暖,清霜满面任枯荣。
风行水上如如静,雨打残躯慢慢声。
腹有香华无尽韵,慧根留取待春生。
五攻:
充电日记
七律•残荷(充电日记•平水韵)
寒塘摇落剩枯柯,立尽风霜影未讹。
叶卷曾擎千点露,茎摧犹护一池波。
香消岂叹知音少,骨瘦仍存傲骨多。
莫道冬深无寄处,泥中早已孕春歌。
–––––––––––(end)–––––––––––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