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提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不少人先想到的是一座位于东北小城的老牌工科校,这所学校的源头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在阜新设立了一所面向矿山行业的中等技术学校,从那时起,学校踏上了以矿业教育为主线的路,名称也多次更改,先后有矿山工业学校、煤矿学院、矿业学院等称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学校曾被列入全国当时的重点高校行列之一,那段时间内部学科和社会认知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后来几经体制调整,学校从原先隶属于煤炭部的管理,转由辽宁省主管,学校属性和发展重心也随之改变,到了九十年代末,校名改成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想摆脱单一行业标签,走向更广的工程类办学方向。
![]()
从学科建设矿业和煤炭背景还是学校的根,学院保留了采矿、矿山工程等方向的传统力量,矿业相关专业在地方产业链中还有实用价值,学校获得几个博士授权点,电气、土木、机械、力学、测绘、矿业、安全工程、管理科学这八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体现出学校在工程技术类教育上仍有所继续布局,科研平台学校承担过国家和省部级的项目和平台,包括围绕矿山液压技术与装备方向的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支撑了行业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对于教育质量的考核,学校的确不是个什么空架子,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也具有C类评价的学科,有一些是B类,意味着学术方面、教学上面或多或少存在基础,但整体的成果还未触及顶尖高校。同曾经位列为重点高校的规模比较,现在综合性排名下滑得比较严重。学校在各个高校排行榜上的位置都很靠后,当初在校友会中排在一百五十以外,软科的名次超了两百五十名,而武书连所列榜单中占比三百以外,这些既得的数据向学校在全中国范围内的影响和竞争能力所处的局面,作出出反映。
![]()
去掉“矿业”或者“煤炭”这些字眼,让外界将目光转向更宽的工程领域,很多同行院校在同一时段也实施了类似调整,盼望借名称改变拓宽招生途径和学科延伸,然而实际操作中,仅仅更换校名并未达成预期的品牌提升效果,部分原因在于新名在社会认知层面的效果不理想,听上去不像省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有时会让人第一反应是大专或者较低端的定位,原先“阜新矿业学院”这种带有行业属性的叫法,范围虽窄,但在相关领域里有清晰的品牌标签,对外沟通明确,改名之后,学校在定位上的模糊反而削弱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业认知。
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阜新属于东北的三线小城市,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引进师资和吸引生源存在明显限制,高水平教师往往更倾向于一线或者省会城市,距离较远的地方在生活、科研资源以及家庭方面均无吸引力,科研经费和企业合作机会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处于三线小城的高校若想争取同等资源则难上加难,学校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与外界交流的密度和频率,长此以往对科研产出、项目承接和人才培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
历史的政策机遇错过也有影响,上世纪的重点高校名单,给当时入选的学校带来了国家层面的资源和社会品牌,学校在七十年代末属于那份名单,后来不再,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十年,学校没有重点高校的政策扶持,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规模、实验平台的建设、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竞争化阶段,没能进入“二一一工程”和后来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在政策、项目、生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看看别的高校的变化情况就知道提升不是没有例子的,有些城市学校依靠地域优势和政策优惠跑得快,上海大学和深圳大学的情况体现出校情能变,资金注入、区域发展,学校定位以及扶持政策都是可能令高校跳跃的变革因素。对照着观察,阜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对学校形成限制,但校方如果想完成现有改变,就要从定位及争取资源和合作上做好更长周期的布置,不能指望一次更名就能解决根本问题。
![]()
名字的选择牵动着社会的感知,一个恰当且有辨识度的校名,在招聘、招生和行业合作中会带来直接的好处,有些矿业院校有过改名的实例,把“矿业”换成“科技大学”后,经过一系列的学科扩展、品牌推广和地区合作,慢慢提高了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办学档次,对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而言,类似的路可以参考,一个能加强地域和学科联想的名字,像“科技大学”那样,也许在传播上更有利,外界更容易把学校和更高层次的理工教育联系起来。
单靠更名无法带来质变,在品牌塑造方面,学校需将名号改动同学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拓展及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合作相联系起来,倘若只是换了个名字却无相应的资金、人才与项目支撑,那么社会印象并不会立刻发生转变,学校若要吸引到优秀教师与高质量学生,就需给予有竞争力的科研条件、稳定的项目来源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而这些则离不开长期的政策争取与地区经济配套。
从实践角度看,学校可以在几个方面发力,加深同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把矿业的优势转化为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围绕现有的博士点和科研平台,着重扶持那些能带动整体学术水平的学科群,在人才引进上制定更灵活的政策,给青年教师和重点学科负责人更多启动支持,在对外宣传上,配合改名策略,推出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蓝图,用真实的成果来支撑品牌承诺,如果能把更名和这些实在的举措结合起来,学校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实力才可能一起变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虽有历史积累与行业根基,但苦于地域受限,政策资源匮乏且品牌塑造得法无依,状况令人不喜,然亦非没有办法解决,校名之易改,改名不过全责;地域差且但借助策略性联手并支持内容整合,可减其痛。学校前途在较长之期才做取得成果,成不在变化的侧面。
对于这所学校的情况你怎么看?如果你要填报志愿,你会选择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