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0亿!山东80后小伙张刚2025再登胡润百富榜,全国第21,山东第一,这下真成山东首富“钉子户”了。
2020年登榜还只有600亿身家,5年净增1000亿,这速度属实太快了。
而由他掌舵的信发集团,已经是创建的第53个年头,在时间的沉淀中,信发越发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信发作为中国铝业核心巨头,据悉其电解铝的业务市场国内占比为8.9%,仅次于中铝、魏桥,位列全国第三,而更让信发引以为傲的是其光伏领域的铝产品,市场占比高达45%,可谓细分赛道中的绝对龙头。
然而这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居然没能在A股找到它的名字!负债率也才40%,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妥妥地手握真金白银,一路高歌猛进。
这么亮眼的成绩背后,张刚是如何一步步掌控这千亿产业王国的呢?
![]()
80后的张刚,是个名副其实的“创二代”,不可否认,他的成功确实是站到了父辈的肩膀上。
不过话说回来,“投胎”确实是门“技术活”,不是谁都能拥有张学信这样的父亲,他头脑活泛,胆量过人,靠着自己敢闯敢拼才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
张学信的起点其实很普通,早年是山东茌平县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到了70年代,因为能力突出被推荐去了拖拉机站当站长,后来又被提拔到县办发电厂当厂长,这一年是1986年,他刚满39岁。
这“三级跳”可以说是他后来事业节节攀升的印证,每一步晋升都是为他后续的迸发暗暗蓄力。
据公开信息称,1993年茌平县的发电量有2606万千瓦时,可需求电量仅1590万千瓦时,近一半电力过剩。
到了1997年,国家针对电力产能过剩的问题,要求各地关停小厂,张学信的电厂也在名单里。
眼看着工厂要停摆,他没等没靠,一门心思搞“自救”,信发集团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
骨子里的“自力更生”让他不肯认输,埋头琢磨怎么消化过剩的电力。
他听说电解铝是出了名的耗电大户,绰号“电老虎”。而20世纪的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交通汽车等行业对轻量化铝的需求正飞速增长。
张学信抓住这个机会转型,靠着一股韧劲,先去打通销路,接着就沉下心来一门搞生产,没想到第二年就赚了600万,用这第一桶金马上着手投设备、更技术,因为他知道只有把这两样抓在手里,才能把短期的盈利变成长期的饭碗。
2003年,电解铝行情一路看涨,作为原材料的氧化铝价格也跟着上涨。为了不被行情左右,张学信当机立断,通过对外融资和员工集资,火速自己上马氧化铝项目。
自此,他就像“剥洋葱”一样,顺着产业链不断延伸:生产氧化铝需要的核心原料是烧碱,他就建烧碱厂;烧碱的原料是原盐,他就把盐矿也纳入麾下,一步步把核心环节都攥在自己手里,最终织成了一张完整的闭环产业网。
就这样在铝产业里埋头深耕,到2006年,我国氧化铝产能为1706万吨,信发一个厂家产能接近200万吨,占比11.72%,并完成工业总产值157亿元,销售额也达到了152亿元。
一个从“小热电”转型而来的产业王国,就此站稳了脚跟。
![]()
2006年,张刚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他并未坐享其成地躺到父亲的“功劳簿”里,而是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的道理。
怀揣着海外所学知识,张刚一头扎进信发的车间,潜心学习、实践与钻研,这一待便是6年。
2012年,稳扎稳打的张刚从父亲手中接过信发集团的“权杖”。彼时的信发已是规模达1600亿的商业帝国,31岁的他需要慎之又慎,因为他要守住的不仅是这份家业,更要守住数以万计的员工的生计。
![]()
当初多亏了电解铝这个“电老虎”,才有了信发的开端。
而今,电解铝的高耗能弊端越发明显,每吨铝要耗费大概1.3万度电,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假设每月用电量150度,一年为1800度。那么每生产一吨电解铝需要耗费的电量,可以够一个三口之家生活7.2年。
居高不下的成本势必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拖累,所以2012年,张刚接班后,便果断投入64亿元建设4台1100MV超超临界空冷机组。
该机组的耗能远远低于传统机组,投入使用后,可将电价成本降至0.28元/度,比同行低44%~53%,这无疑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除了成本节制,张刚还洞察到行业的趋势,氧化铝作为传统行业发展前景不是很乐观,这时国家推进“双碳”政策,新能源发展成为必然,因氧化铝轻量化而且耐腐蚀,备受青睐,成为国家光伏产业支架材料的首选。
于是,他为自家产业嫁接光伏产业链,传统行业顺利跨越到新兴行业,为了降低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张刚还顺藤摸瓜地将光伏电池的核心材料高纯晶硅也纳入自己的产业版图。
高纯晶硅技术壁垒高,很稀缺,张刚果断利用资金优势组建研发团队,开启新一轮产品的开发。
![]()
2020年在陕西靖边建设高纯晶硅项目,预计年产可达10万吨。在张刚不断地嫁接下,信发集团形成了“铝-硅-新能源”产业体系,逐渐在新能源赛道上占据核心位置。
当别的公司有了成绩就去忙着运作上市时,信发却一直像班级里角落里低调的优等生一样,默不作声,却盘算好了自己的所有规划,等到考试成绩发下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才是最有实力的“学霸”。
2024年信发集团又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完成主营业收入3029亿元,同比增长4.2%,利润以及利税多项指标都有较大的增长。
![]()
一家企业能从1972年走到今天,不仅从未“翻车”,反而越发地强劲,其背后得益于上乘的管理文化,创业者优秀,继承者优秀,一脉相承地务实,多年来不炫富,只炫“技”,让信发集团从籍籍无名华丽转身为行业内标杆。
张刚在刚进入信发时,就在技术上死磕,为了弄清楚电解槽的能耗优化方案,他可以在车间里连泡3天,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测试,计算数据,对比结果,最后提出了让单槽日耗电量降低3%优化建议。
![]()
无数个这样默默无闻的攻坚日子夯实了他们公司强大的技术内核,以及铸就了对技术的坚不可摧的信念。
据报道,截止25年4月,信发集团完成了8000多项技改创新,获得超500项核心专利,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他们不追求短期流量,所以才不想被上市扰乱既定的战略步伐,不用定期向股民提交成绩单,而可以让他们沉下心来默默蓄力,将长期项目扎根。
正是这份长线坚持,让企业自身练就了强大的自主创收能力,反而无需依赖外部支援,来实现某些“虚浮”的增值。
![]()
2024年收购山西铝矿时,对方要求一周付清16亿全款,信发3天资金就位,再次验证了它的雄厚的经济实力。
传统行业本就是慢工出细活的领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传承。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这样的脚踏实地的企业,共同筑建国家发展的基石,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行稳致远,人民生活才能长久幸福。
新一期胡润百富榜上,张刚家族再次榜上有名,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信发集团经过50年的奋进,发展成支撑民族工业的硬核力量,今后是否也能屹立不倒呢?时间最公平,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今日头条:《不上市、不融资!信发集团靠父子两代人硬扛,反成山东最大巨头》
毒sir财经:《刚刚!山东新首富之争,他又赢了》
最强故事会:《80后掌控2900亿帝国!山东聊城小伙张刚,身价1450亿新晋山东首富》
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信发集团:向绿而行“碳”出新路--点赞佳华智联“双碳”项目》
作者:冰灰
编辑: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