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诈骗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经济犯罪。而关于多少金额可以构成诈骗罪,是众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解读诈骗罪的金额认定标准。
王某以虚构自己有一批紧俏电子产品货源为由,与李某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收取李某定金5万元。之后王某并未履行合同,而是将定金挥霍一空。李某发现被骗后报警。
在这个案例中,王某通过虚构事实骗取李某5万元定金,其行为构成诈骗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一般来说,诈骗金额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就可以认定构成诈骗罪。在许多地方,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属于“数额较大”,王某骗取5万元,显然达到了这一标准,构成诈骗罪。
张某编造自己能帮助赵某办理银行贷款,只要赵某支付好处费即可。赵某信以为真,先后给张某转账共计20万元。张某拿到钱后,并未着手办理贷款事宜,而是消失不见。
此案例中,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赵某20万元。20万元的诈骗金额通常会被认定为“数额巨大”。当诈骗金额达到“数额巨大”标准时,量刑会比“数额较大”更重。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张某的行为给赵某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其面临的刑事处罚也会相应加重。
黄某谎称自己是某大型企业高管,能为孙某的公司争取到政府巨额项目扶持资金,让孙某先支付活动经费100万元。孙某转账后,黄某逃之夭夭。经调查,黄某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和渠道去争取项目资金。
黄某诈骗孙某100万元,这一金额属于“数额特别巨大”。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黄某的行为性质恶劣,骗取如此高额的资金,严重损害了孙某的财产权益,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不同的诈骗金额对应着不同的法律后果。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金额划分标准呢?
首先,这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产价值在提高,相应地,对于诈骗罪的入罪门槛和量刑标准也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可能就被认为是相对较低的诈骗金额,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标准可能会适当降低。
其次,不同金额的诈骗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骗取少量财物可能只是对个别被害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骗取巨额财物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影响金融秩序、破坏市场经济环境、导致被害人生活陷入困境等。所以,为了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根据诈骗金额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量刑幅度,使刑罚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匹配。
在认定诈骗罪的金额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一是多次诈骗未经处理的,诈骗数额累计计算。例如,刘某多次实施诈骗行为,每次诈骗金额可能都未达到当地“数额较大”标准,但累计起来达到了该标准,那么刘某的诈骗行为依然构成诈骗罪,且诈骗金额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二是部分诈骗行为既遂,部分诈骗行为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比如,陈某实施两次诈骗行为,一次既遂诈骗金额为5万元,另一次未遂诈骗金额为8万元。5万元属于“数额较大”,8万元也属于“数额较大”,这种情况下就以诈骗罪既遂处罚,按照“数额较大”的量刑幅度来量刑。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金额的认定还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比如,诈骗行为是否造成了被害人的实际经济损失、被害人的经济状况、诈骗行为的手段恶劣程度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诈骗金额的认定和最终的量刑。
总之,诈骗罪的金额认定标准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法律问题。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金额所对应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适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诈骗行为,避免自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同时,如果遭遇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在处理诈骗案件时,也会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准确认定诈骗金额,公正地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