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最西端,“长在公园里的村庄”——莲湖村,与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仅隔着一座青西郊野公园,直线距离3.6公里。近来,通往村里“浮生宿集”的小道上每晚都会亮起路灯,这是“浮生宿集”为在华为工作的租客添置的:有些租客加班较晚,一盏路灯可以照亮回家的路。
“浮生宿集”,由最初的“浮生民宿”发展而来。借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启用的契机,莲湖村集中收储10余栋农民自建房,打造集居住、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
“我们为科创人才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房间、一张床,还有深夜回到住处时农田边亮起的温馨灯光,以及独属于水乡金泽的舒适慢生活。”“浮生宿集”主理人张燕说。
去年10月,华为公司正式启用位于青浦区金泽镇的练秋湖研发中心,目前已有3万余名科研人员入住,还有不少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人才集聚于金泽镇,昔日偏僻的“沪西小镇”正成为“人才沃土”。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一系列人才服务,金泽镇正想方设法为科创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与“城”共同发展。
“村里老奶奶帮我晾床单”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启用一年多来,围绕这个大项目,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生态正在金泽镇日趋成熟。莲湖村的“浮生宿集”乡村人才公寓,就是一例。
2023年,“95后”张燕到莲湖村创业,成为“浮生民宿”主理人。去年,“浮生”这个招牌下的房源数量,从个位数一下增至60间,张燕也从单个民宿的主理人,变成“金泽镇民宿联盟盟主”。
![]()
浮生民宿
变化如此迅速,和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的启用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在这一项目正式启用前,金泽镇就在为解决人才住房缺口做准备。
“当时,华为项目周边的村民都在陆续往外出租房屋。为了确保安全和居住品质,镇里集中收储了一批农民闲置房,然后再由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资本集中打造为乡村人才公寓。”金泽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莲湖村来说,乡村人才公寓正让村子逐渐从“被动承接郊野公园客流”向“主动拥抱科创人群”转型。
村民和民宿主理人之间,多了属地政府这一道桥梁,就相当于加了一层保障,彼此能更加信任。 这种模式下,“浮生民宿”开始慢慢拓展为“浮生宿集”。2024年10月底,“浮生宿集”对10多栋农宅完成了长达半年的农房改造,包括加固、装修、美化等,统一了房源标准后集中对外出租。
![]()
浮生宿集
走进一栋经改造的农宅,可看到一楼的大门装的是密码锁,室内有开放式厨房,楼梯间里还放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健身设备。楼上的房间是常见的单身公寓布局,独立卫浴、床、桌子、衣柜一应俱全,窗外是村民自家种的柿子树、大片金黄稻田和乡间小道,路边还种着结满果实的柚子树。
理想的通勤距离、美丽的乡村风光、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华为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张燕告诉记者,当初村民们口中“不会有人来住”的房子,在“开荒”保洁时就被租掉了,现在入住率维持在80%左右,大部分租户是华为员工。
“自然环境好,空气清新,安静,住得舒服!”这是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员工段振东选择“浮生宿集”的原因。搬来之后,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原因,他和村民们交集并不多,但是总能从一些小事上,感受到乡村的人情味。“有一次我把床单搭在我自己的晾衣架上,比较矮,也没办法完全把床单展开。后来发现村里老奶奶帮我把床单晾在他们家的晾衣架上了,比较高,晒得更充分了。”
“有时候租户早上出门匆忙,忘了关门,夏天的时候会有蚊虫进入室内。村里老人看到后,会帮忙把大门关起来,还会让我们提醒租户。另外,村民收获了柿子等水果,也会拿几个给这些租户们,挺暖心的。”张燕告诉记者,最初村民也会对这些“外来人”有一些防备和担心,结果发现来的其实都是“素质蛮高的年轻人”,双方相处很融洽。
人才港工作人员成“红娘”
“浮生宿集”等乡村人才公寓,搭配华为基地配套的人才公寓、单身公寓及区域内酒店,满足了人才安居的刚需。而西岑人才公寓大门口的西岑国际人才港,则全方位解决了人才的办事需求。
![]()
西岑国际人才港
西岑国际人才港于今年3月1日正式启用,是由青浦区人才局牵头管理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正式启用前,人才服务保障的相关工作就随着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人才的导入同步开始了。2024年9月,金泽镇就设立西岑公寓人才服务站,“在没有西岑国际人才港之前,我们和物业合署办公,解决人才入住前的相关问题,包括选房、验房,甲醛检查等。”人才服务站站长顾佳丽说。
如今步入西岑国际人才港 ,可看到一排政务服务窗口,从身份证、户口、社保到就业、创业、居住、教育,能办理数百项业务。人才港内还有党群阵地,阵地内有三个共享空间,常用于开展各类社区活动。
![]()
共享空间 受访者供图
“参加的活动没有重复的,非常丰富!”入职西岑国际人才港两个多月的俞忆静告诉记者,她目前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参与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常邀请住在公寓内的华为员工一起参加。比如,在“诗歌里的非遗”青年派对主题活动上,大家一边学习竹简古卷创意DIY手工制作,一边听专家分享金泽镇的人文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科创人才不仅放松了心情,也增加了对金泽、对青浦的文化认知。”
社区活动多了,社区的人情味就浓了。在西岑国际人才港负责党政工作的姚天毅告诉记者,有的华为员工家属是律师,如今自告奋勇,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此外,人才港还拓展了青年夜校、即兴喜剧、沪语体验、烘焙等课程,为科创人才打造舒缓压力、拓展社交的新平台。工作人员沈海华提到,工作站每个季度都会组织交友联谊的活动,在他们的“撮合”下,有的华为员工还收获了浪漫缘分,“说起来,我们算是他们的‘红娘’!”
顾佳丽告诉记者,西岑国际人才港不仅业务全、服务多,覆盖范围也大,服务范围从青浦本地拓展到了吴江、嘉善、昆山等周边区域,甚至还有针对国际人才的“超级服务包”,提供国际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老板回家睡觉,顾客“想吃到几点就到几点”
距离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约3公里的岑卜村,被称为“魔都小亚马逊”,早已是上海人尽皆知的“网红村”。如今,“华为后花园”已成岑卜村的新名片。这个网红村,为大量科创人才提供了释放工作压力的空间。
![]()
岑卜村
“以往,村里餐饮等业态是周末和节假日客流较大。华为项目落地以后,村里工作日的客流量也明显上升了。”岑卜村工作人员杨木戎对记者感慨。
除了客流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总体需求也随着华为员工占比的增加发生了变化。岑卜村党总支书记倪芳芳告诉记者,华为员工的需求偏向二次元,比较年轻化,岑卜村也因势而变,将以前侧重面向亲子家庭的业态逐步迭代为华为青年喜欢的新潮业态,新增了精酿小酒馆、窑炉面包坊、Wild Gallery艺术画廊等,未来还将引入日式餐厅、火锅店。
不少创业者也从岑卜村的各类“新玩法”中看到了机会。今年上半年,张济萌来到岑卜村,他的“麓客小酒馆”于5月开工建设。他告诉记者,选择岑卜村,是因为看中了这里业态创新、融合拓展的机会,这是他尝试“主理人集合店”的最佳地点。
他对“麓客小酒馆”的设想融合了多种概念: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就摇身一变,成为酒吧,不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经营者在这个空间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展览、直播等。“希望通过各类业态融合,产生‘化学变化’,吸引更大范围的客群光顾。”
除了张济萌的小酒馆,岑卜村还有许多为了适应年轻人消费特点和流行消费文化推出的创新消费模式,例如“开盲盒式点餐”、用餐时间自由的餐厅等。
“所谓‘开盲盒式点餐’,就是不需要点菜,餐厅按照顾客的要求,私人定制一桌私房菜。还有的餐厅用餐时间很灵活,华为员工有时下班晚、想吃点夜宵,到晚上九、十点钟,老板做好菜后就回家睡觉,把餐厅留给客人,随便吃到几点都行。”提到岑卜村的各类业态创新,倪芳芳如数家珍。
![]()
岑卜村
金泽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随着更多个性化服务的迭代、多元化业态的深耕,金泽镇将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沃土。“我们希望更多人才在这里住得安心,留得舒心,让人才和金泽的青山绿水之间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
原标题:《华为项目落地一年,3万余人入住…金泽镇能成为年轻人的“吾乡”吗?》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曹景秀 茅冠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