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举行。这次双方实打实谈出了成果,一口气敲定了27项合作共识,涵盖了贸易、金融、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
最引人关注的是,文件明确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态度相当直接。
而17日有消息报道,欧盟内部要求对华外交措辞更为温和。欧洲对华态度突然转调,是现实压力下的外交转向。在德国访华的同时,欧盟内部也开始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相处方式。
![]()
德国率先“松口”,中德共识背后是经济账本
德国这次来中国谈合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从共识条目来看,重点已经不在于表态,而是落在具体操作层面。
例如,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产业链合作、扩大投资便利化。这些内容是实在的动作,体现出德国在如今局势下对中国的明确态度。
虽然这份共识是双边的,但它释放出来的信号却远不止于中德之间。
![]()
过去一段时间,欧盟内部关于“去风险”的声音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关键技术、能源和制造领域,不少国家开始跟随美国的步调,对中国设置限制。
可德国这次等于直接踩了刹车,明确表示不打算在这条路上走太远。
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现实。德国是欧洲制造业和出口的中坚力量,而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
如果真走脱钩路线,受冲击最大的反而会是德国本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化工、机械等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非常高。德国政府显然已经权衡清楚,再继续跟着政治口号走,只会让自己吃亏。
从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的表态中也能看出,德国非常需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这种外交语言,和近年来欧盟部分国家对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欧盟“软化”是现实压力的倒逼结果
与此同时,有消息报道,欧盟系统内部开始调整对华表述的口径。欧盟高层向外交系统传达要求,希望在对华沟通时注意措辞。
![]()
这背后,其实是欧盟自身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经济恢复乏力,内部财政分歧严重。另一方面,企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未松动。
欧盟之前提出的“去风险”战略,在执行层面始终遇到阻力。不少企业和行业组织都表达了担忧,认为如果政策走得太激进,会直接影响自身的生存空间。
此外,欧盟在能源转型、数字转型等关键领域,也难以脱离中国的产业链支持。从稀土到光伏,从电池到原材料,欧洲在这些领域的自主能力还远未形成。
![]()
不依赖中国,就难以推进绿色发展。一味限制中国,又将面临成本上升和技术断层的风险。这种两难局面,逼得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策略。
更关键的是,美国虽然鼓励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保持一致,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多考虑自身利益。
例如,美国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往往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而欧盟在跟进时,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补偿或政策支持。这让欧盟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
欧盟要求对中国“说话客气点”,并不是态度转变那么简单,而是出于维稳、降温、避免激化矛盾的考虑。
欧盟不敢冒险全面对抗中国,尤其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任何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中德合作路径,或将成为中欧关系的“缓冲阀”
这次达成的27点共识,不仅展现了中德之间的合作空间,也为中欧关系提供了可能的缓冲路径。相比于欧盟层面的僵局,中德的双边互动更显得灵活,也更容易取得实质性成果。
![]()
这种双边务实合作模式,对目前中欧关系的僵持局面,起到了某种“破冰”作用。
双方更关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推动互利合作,尤其是在金融、技术、产业等方面找到新的结合点。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陷入意识形态争执,也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中德合作还展现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双方在保持立场差异的同时,拓展最大共识。
这种方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强调一致性,而是强调协作空间。这对于多边关系复杂的中欧关系来说,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
德国此举,也可能引发欧盟内部的重新分化。一些东欧国家本就更倾向于务实合作,如今看到德国带头与中国加强联系,也许会进一步推动类似的政策转向。
这种效应一旦扩散,可能促使欧盟整体对华政策出现松动,逐步从对抗转向对话。
当然,中德合作并不意味着中欧之间的问题就此解决,但至少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能够保持稳定沟通与合作的国家关系,将更具战略价值。
![]()
欧洲要想“稳”,就得重新认识中国的角色
德国这次“主动出击”,其实折射出欧洲内部战略认知的一种微调。
过去几年,欧洲对中国的定位经历了多次调整,从“合作伙伴”到“制度竞争者”,再到“战略对手”。这种认知变化,虽然有一定现实基础,但也受到外部舆论和政治氛围的强烈影响。
问题在于,过度强调竞争和风险,很容易忽视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越来越难以替代。如果欧洲继续将对华关系简单化处理,最终受损的恐怕是自身的战略空间。
![]()
德国这次展现出来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回归理性。不把对话等同于退让,也不把合作视为依赖,而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必须正视的全球性力量。
这种态度,或许才是欧洲稳定自身战略定位的前提。
而中国愿意与欧洲保持沟通、扩大合作,问题在于,欧洲是否愿意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应。如果总是将中国视为“问题”,那就很难真正建立起彼此信任。
![]()
中德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模板。如果欧盟愿意以此为参照,放下部分政治执念,或许能找到更多可持续的合作路径。
未来中欧关系走向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先看清方向,谁就更有主动。中德共识,不只是一次成功的会谈,更可能是欧洲对华态度调整的起点。
欧洲如果真想稳住局面,是时候放下过时的标签,重新出发了。
参考信息:
欧盟两副面孔:要求对华软化措辞,政策上则更加“强硬”——观察者网2025-11-17 20:06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达成27项共识——环球网2025-11-18 18:5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