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都有吃烫食的习惯,觉得这样吃才够爽。
可这种饮食习惯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生风险。
食道内壁覆盖着一层娇嫩的黏膜。
这层黏膜是食道重要的保护组织,能隔绝食物与食道深层组织的直接接触,避免进食时的摩擦和轻微刺激对食道造成损伤。
但这层黏膜对温度非常敏感,能承受的安全温度范围有限。
滚烫的食物进入食道,黏膜表层细胞因高温而坏死、脱落,原本完整的保护屏障会出现缺口。
虽然人体有自我修复能力,受损的黏膜会在一段时间后重新生长,但长期、反复摄入烫食,黏膜损伤的频率和程度会不断增加,修复速度始终赶不上损伤速度,缺口就会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加深,为后续的病变埋下隐患。
正常情况下,食道黏膜细胞会按照固定的节奏生长、分裂、衰老、死亡,新细胞不断生成,旧细胞有序脱落,维持着食道黏膜组织的稳定和健康。
黏膜频繁受到高温损伤时,身体会启动紧急修复机制,促使黏膜细胞加快分裂速度,以尽快填补受损部位。
细胞分裂本是一个精密调控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循遗传信息的指导,确保新生成的细胞与原有细胞的功能、结构一致。
可分裂速度被迫加快,调控机制会出现漏洞,细胞在复制遗传信息时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新生成的细胞出现形态改变或功能失调。
这些异常细胞最初只是少量存在,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尝试识别并清除它们。
如果烫食带来的损伤持续存在,异常细胞生成的速度超过了免疫系统清除的速度,就会在食道黏膜上逐渐积累。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积累的异常细胞会从最初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到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此时的细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恶性特征,只是还没有突破黏膜下层/如果依然没有停止烫食摄入,这些病变细胞最终会突破组织屏障,发展成食道癌。
食道黏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外界有害物质进入食道组织。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酒精中的乙醇,以及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等,这些物质都会对食道组织产生刺激或毒性作用。
黏膜因长期吃烫食而频繁受损,食道黏膜会变得脆弱甚至失效。
受损的黏膜表层细胞脱落,深层细胞直接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面前,有害物质就能更容易地侵入食道组织,与细胞直接接触,为食道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很多人直到出现吞咽困难、食道疼痛等明显症状时才去就医,此时往往已经发展到癌症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而这一切的源头,可能就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吃烫食习惯。因此,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从源头降低患病风险。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