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环境记者之星 · 邓佳(7)河流 村庄 癌症(2005年4月20日)

0
分享至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变革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这场绿色变革的亲历者,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他们以镜头定格生态蝶变的瞬间,用文字记录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的变迁,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声发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致敬这份坚守与担当,充分发挥中国环境记协 “生态环境记者之家” 的桥梁纽带作用,我会特别推出《环境记者之星》专栏,邀请多年从事生态环境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撰文,选编曾刊发的优秀报道,分享心得体会,留下珍贵史料。今日推出中国环境报记者邓佳的报道《河流 村庄 癌症》。

河流 村庄 癌症

中国环境报 2005年4月20日

邓佳

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坐落于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大约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美丽的村庄就逐渐开始被癌症的阴影所笼罩。

根据村委会从1990年到2004年全村死亡情况的统计,14年间共死亡204人,年平均死亡率达到了8.2‰,与以往该村的自然死亡率在5‰左右,死亡率明显偏高。癌症10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1.5%,癌症的患病率也明显偏高。癌症死亡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岁。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黄孟营村的残疾及其他疑难病症也很多,据统计,村里失明、聋哑、四肢残疾的有41人。

村里只有一个很小的医疗所,村里人生了病都是到这儿来看。唯一的医生王世文说,“这几年俺这一个自然村最多一年死了22个,行政村最多一年死了30多,谁要有病一检查就是癌症,不是肝癌就是肺癌、直肠癌,就这一类的。”像黄孟营这样的“癌症高发村”,在沙颍河沿岸还有不少。

沈丘县政协常委、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霍岱珊告诉笔者,90年代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在沙颍河沈丘段,因地下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癌症患者明显增多的村庄至少有20个,涉及群众近5万人。

原本宁静美丽的村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连年来不断出现那么多不正常的癌症和死亡?按照公共卫生学的角度解释,出现这种情况一定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说食物、水、空气等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质变有关系。

村民刘玉芝的家就在沙颍河的干渠边。她家的压井已经打了十多来米深,打上来的水还是闻着怪,喝着苦。由于长期饮用不干净的水,她患上人们常说的大骨头病,实际就是骨癌。没有办法,她只好买桶装的纯净水喝。开始买7块钱一桶的,后来承受不起,就买4块钱一桶的;最后连4块钱一桶的也喝不起了,就让孩子喝纯净水,大人喝井水。医生建议他搬离现在的生活环境。“我现在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点钱都买纯净水了,哪有钱搬家啊?活一天算一天吧!”39岁的刘玉芝苦笑着告诉笔者。

凡是癌症高发的村庄,一般都坐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附近。由于河水污染严重,村民们平时吃压水井的水,水井深度一般为7米至10多米,据地矿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互相渗透的,由于河水污染严重,淮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已经不能饮用。

有关部门对黄孟营村的8米、10米、30米三种压水井进行了检测,发现水质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标准,水井越浅、超标的项目越多,污染物的含量也越高。三种压水井的超标项目主要包括:硝酸盐氮、锰和总硬度。其中8米井的硝酸盐氮超标近3倍,锰超标近6倍,总硬度超标近3倍。村里的压水井大多在8米左右,据专家称,过量地摄入高硝酸盐氮的水或食物会诱发消化道癌症,比如像食道癌,像胃癌,甚至肝癌。

上游地区的经济在发展,下游的贫困的农村却承受着污染的灾难,一些山清水秀的村镇变成了可怕的“污染村”“癌症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希望这些惨痛的教训能给我们敲响警钟。


沈丘县石槽乡孙营村 2岁半的贾家乐,出生在新疆,春节随母亲回到姥姥家过节日,在姥姥家住了十几天,孩子身上、脸上长了许多红斑刺痒难忍,整天哭着要回新疆。


43岁的刘昌军,3个孩子的父亲,2004年4月查出咽喉癌,为治病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1.5万手术费,命是保住了,但咽癌让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黄孟营村 42岁的王来成,因患脊髓炎瘫痪在床,为维持家里的开支和治病,老婆去安徽打工,为给儿子补充营养,母亲赵玉英到街上的小餐馆要些剩骨头渣,回来给孩子熬汤。家里的几亩地由父亲代为照料。


刘昌军为让父亲继续治疗,刚刚满20岁的孩子去上海打工了,而雪上加霜的是68岁母亲不久前,查出了胃癌,已是晚期。


周营乡黄孟营村 75岁的孙李氏(右)每天不仅要照顾55岁患股骨头坏死的儿子,还要照顾患食道癌的儿媳妇。


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 刘玉芝 ,39岁,骨癌,15年前她从邻近的赵德营村嫁过来是时身体很好,2004年初在周口地区医院查出骨癌,为治病花了一万多元。因没钱再继续病,只能在家买些止疼药“保守”治疗,癌症花去了村民们一辈子都挣不回的钱。


像黄孟营这样的“癌症高发村”,在沙颍河沿岸还有不少。死人已经是常事,14年中,共死亡205人,在死亡的人中,癌症105人,癌症的患病率明显偏高。


村里只有一个很小的医疗诊所,村里人身体有了毛病一般都是到这儿来看。王世文是这里唯一的医生,村里谁得了什么病都是他最先知道。“这几年俺这一个自然村最多一年死了30多,谁要一有病一检查就是癌症,不是肝癌就是肺癌、直肠癌,就这一类的。” 王世文无奈的说。


槐店大闸曾经使沈丘县成为全国有名的粮食高产县,但是自从清水变成了污水,四通八达的干渠水网把上亿立方米的污水送到了全县每一个村庄,给沈丘的百万人民带来了巨大而持久的灾难。


黄孟营村 75岁的孙怀玉,不久前查出喷门癌,药费花了1.5万。为照顾老人,两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无心在外面干活,每天陪着父亲打打麻将以消磨时光,至今老人还不知道自己得的什么病。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团结全国环境新闻工作者
4497文章数 61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