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AI(人工智能)微专业正在高校逐步推广。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约10所高校最近均开设了该专业。和已经全面覆盖市属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不同,微专业实践实操课占大头,旨在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大学生AI交叉创新能力。
信息科大开设的人工智能微专业课表上,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引领实训、面向智能制造的小型机器人控制、智能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等实操课程学时占比超过60%。该校自动化学院教授陈雯柏介绍,课程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控制科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机器视觉实操课上,车辆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黄心雨把AI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输入模型训练,搭建了一套车辆司机疲劳检测系统。她说:“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掌握AI技术,可以为今后从事研发或产品规划工作增加竞争力。”
各校都开微专业,授课侧重不同,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比如,北邮设计了多模态信息处理与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交互方法。该技能在智能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大有可为。北京林业大学带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环境监测、智能装备、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未来,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在更多高校开设。市教委本学期启动了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至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目前,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已陆续建设、开办人工智能微专业。
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聚焦的是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小切口”专业领域,目的是为当下热门领域培养专门人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