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梁山走向世界: 一家民营企业的“膜”法革命与时代担当

0
分享至


在鲁西南的梁山县,一家名为山东隆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昌新材料”)的民营企业,正以其颠覆性的技术和全球化的视野,上演着一场关于新材料产业的“膜”法革命。这里生产的功能性薄膜,不仅远销美国、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更承载着破解农业“白色污染”和减少农药使用的国家级课题使命。


《中国企业报》集团常务副总裁左振乾为山东隆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长坤颁发“2025企业新质生产力标杆案例”荣誉证书

日前,“《中国企业报》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团队走进梁山,对话隆昌新材料总经理徐长坤,并与梁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来茵和梁山县科学技术局局长秦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这家“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以民营企业之肩勇担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时代使命。


一台设备与一个全球领先:标杆案例的硬核底气

走进隆昌新材料的厂区,门口堆放的原材料与刚完成装柜、发往毛里求斯的集装箱,无声地诉说着企业产销两旺的繁忙景象。然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藏在车间里。

“我们即将新上的设备模具直径达4米,可吹制宽度超过30米的膜制品,目前是全球最领先的技术。”徐长坤的介绍平静中带着自豪。这台“巨无霸”设备,是隆昌新材料定位“全国最大示范项目”的底气所在,主要生产农业薄膜、工业用膜、建筑业用膜等可循环再利用的功能性膜制品。

但隆昌新材料的雄心不止于设备规模,更在于技术突破。其与山东大学联合研发的“光控病虫害可降解农用薄膜”,通过精准滤除病虫害敏感的光谱波段,实现物理除虫、减少农药使用。“这不仅避免农残危害,也大幅降低农业碳排放,因为农药正是农业碳排的主要来源。”徐长坤表示,这项获“泰山人才”项目支持的技术,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标杆。


一个项目与一方热土:地方政府的精准赋能

隆昌新材料的崛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系统支持。秦涛向调研组介绍,梁山县科技局正加大对这类项目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申请专利、申报省级项目。“隆昌新材料目前已拥有十余项专利,且每年持续增加。”在技术攻坚方面,企业与中科院开展合作,计划于明年联合申报山东省重大研发项目,聚焦白色污染治理、塑料回收处理、降解薄膜技术攻关等关键难题。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剑桥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对接合作,企业已承担科技部火炬计划重大专项,力求早日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落地,为社会和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梁山经济开发区则从产业生态和战略布局角度给予支持。李来茵指出,开发区的关键作用在于营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环境。“循环经济注重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支持隆昌新材料就是推动县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徐长坤对此深有感触。企业规划的智慧农膜和循环再利用项目占地160余亩,全部达产后生产线将从30条扩展至100条,形成闭环产业链。这一“年产3万吨全生物降解薄膜和10万吨特种功能薄膜”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总投资3.5亿元,预计带动就业300余人。



一项合作与一个未来:民营企业的“卡脖子”攻坚

面对可降解膜领域降解速度不可控、易提前开裂等全球性技术难题,隆昌新材料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决心。

企业已与剑桥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协议,共同攻关绿色循环经济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该合作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火炬计划研发项目,标志着企业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承担国家级课题的重要跨越。徐长坤表示,引入国际顶尖科研资源,有助于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获得山东省科创基金和济宁市技改基金投资,借助“政府科创基金股权背书+国家级课题承担+省级项目落地”的协同效应,正积极筹备登陆科创板,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这种“政府基金参股+高校基础研究+企业应用转化+国际资源协同”的创新闭环,生动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的核心内涵,推动企业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策源地迈进。


一份蓝图与一个时代:“十五五”征程上的民企担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绘就宏伟蓝图,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隆昌新材料的实践正是国家战略在基层的鲜活印证。

从光控降解膜赋能绿色农业到全生物降解材料治理白色污染,再到塑料回收高值利用,企业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国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政策。徐长坤表示,“我们始终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聚焦循环经济与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方向与“十五五”规划中“加快绿色转型”的要求高度一致,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引导资源集聚、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的积极作为。

【调研手记】

在梁山,新质生产力并非抽象概念,它体现为全球领先的设备、与国际接轨的研发合作、被列为省级重大实施类的项目蓝图,也体现为企业家对政策的深刻理解与地方政府的精准扶持。山东隆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证明,在新时代征程上,民营企业完全有能力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监制:张倩

编辑:李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企业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企业报
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5449文章数 129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