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8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近日刊发题为《为何上海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咖啡之都?》的文章,作者是马修·克朗斯伯格。全文摘编如下:
对初次到访中国的游客而言,这里有太多惊喜值得探索:令人惊叹的高效公共交通,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沟通与支付生态,就连对动物内脏的精妙烹饪,都能让不热衷于此的人彻底改观。
最近一次上海之行,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这里竟有世界级的咖啡场景。踏入这片咖啡因浪潮,时差带来的困倦瞬间烟消云散。据报道,截至2024年,上海的咖啡馆数量已高达9115家。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咖啡消费量激增近150%,预计2024—2025年度将达到630万袋(每袋60公斤)”。
然而,上海的咖啡魅力绝非仅靠数量支撑,其风格、创意与品质才是核心灵魂。在这里,咖啡既可以是“严肃的艺术”,也可以是承载奇思妙想创意的视觉盛宴。
“没有哪家餐饮店能拒绝‘爆火’带来的流量。”当地导游兼作家克里斯托弗·卡维什表示。今年春天我抵达上海前夕,《TimeOut上海》还盘点了一批城中“天马行空的咖啡创意”,比如用青椒当容器的拿铁,以及模仿臭豆腐造型的意式浓缩浇冰淇淋。而在我离开后不久,卡维什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来自一家新疆菜馆的拿铁,竟用馕制成的杯子盛装。他说,这是“一款仍在等待爆火的创意噱头”。
说到“热度”,有个现象我花了些时间才适应。在上海,咖啡并非主要作为晨间饮品。咖啡馆“Coffee Spot”与“Spot Table”的店主雷洋(音)表示,门店最繁忙的时段是下午3点到5点。若你习惯早起想喝杯咖啡提神,或许得去星巴克或中国本土连锁品牌瑞幸,因为许多独立咖啡馆要到上午9点或10点才开门。但即便在这些连锁巨头里,你也能找到在纽约或米兰难觅踪迹的风味与形态。
喝咖啡时配杯橙汁,已是再基础不过的搭配。但把橙汁加进咖啡里呢?这可算得上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创意。对咖啡纯粹主义者而言,这种做法或许怪异,甚至近乎离经叛道,但随处可见的“橙香美式”,其苦甜交织的风味内核,与2010年代第三次咖啡浪潮中风靡的“浓缩汤力水”其实异曲同工。我个人非常喜欢橙香美式,不仅因为橙与黑的撞色让它像是一幅杯中画作。在瑞幸、库迪等连锁品牌中,“果萃美式”已成为独立品类,还会随季节推出杏、柚子、菠萝、西瓜等限定风味,仿佛在邀请顾客“品尝彩虹的味道”。
另一款凭借渐变颜色而广受喜爱的是“脏咖啡”。其制作手法是将热浓缩咖啡缓缓倒在冷牛奶基底上。喝这款咖啡的过程,几乎和制作一样充满仪式感。你需要快速用三大口喝完,让不同风味与温度在口中融合。静安区有家名为“Dia”的阳光工业风咖啡馆,还会用冰镇杯子盛装咖啡,进一步强化冷热对比。此外,开心果、黑芝麻、榴莲、牛油果等风味的加入,也让这款咖啡更具新意。
在上海,咖啡常被视作特色原料,而非最终成品,这一点在“招牌特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制作复杂度堪比鸡尾酒的调制。要说将这种风格做到极致的,非O.P.S.咖啡店莫属。
我到访时,菜单上仅供应五款鸡尾酒式特调,如“重构·紫麝香”“焦绿”“红宝石”。若你想点一杯卡布奇诺,那可来错了地方。
不锈钢操作岛台占据绝大部分面积,上面摆满新奇饰料、巨型冰块与形似科研设备的器具。一名戴着口罩的咖啡师用略显生涩的英语,一步步讲解我点的“白日梦”特调的制作过程。这款咖啡融合了埃塞俄比亚与哥伦比亚豆,还加入发酵粉草莓、柚子盐以及可可碎浸泡的橄榄汁。顶部浇上椰奶泡沫后,他递给我饮品,还附带一张压花卡片,然后进入隔壁同样小巧的品鉴区站立饮用。卡片一面用中英双语标注饮品成分,另一面则在“或许我仍沉溺于白日梦中”这句话下方,用一段类似日记的中文详细描述这款咖啡的风味。
这种日记式文案如今已蔓延至不少咖啡馆里,甚至催生出相关调侃段子。随着更多人进入品鉴区,陌生顾客会互相分享卡片,甚至递杯让对方尝一口。当然,大家还会拍照、拍视频分享到小红书上。(编译/杨柯)
![]()
上海市长宁区的一家咖啡馆(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